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 9:27:04
选择字号:
特别策划:中国科学报创刊60年

 

中国科学院院长 党组书记白春礼

时值《中国科学报》创刊60周年之际,谨向报社全体新老报人致以热烈的祝贺!

科学是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国科学报》作为我国最早的一份纯科技类报纸,从1959年诞生以来,始终高举科学旗帜,践行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神圣使命。

从一支钢笔、一沓稿纸到如今的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形式在60年中不断变迁,但《中国科学报》始终初心不改,坚持记录中国创新发展的脉搏,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在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中国科学报》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深入挖掘和利用中科院丰富的科技资源,在新时代继续当好科学传播的排头兵,坚守定位,不忘初心,锐意改革,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工程院院长 党组书记李晓红

自1959年创刊以来,《中国科学报》一直致力于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断践行宣传工作的神圣使命,探求追问,启迪传承,既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更是亲历者和参与者。

一甲子栉风沐雨,六十载劲笔华章。60年来,《中国科学报》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以执着的专业精神与科技对话,以敏锐的视角捕捉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无数个闪亮瞬间,在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发展和壮大的进程中,对中国工程院的宣传工作发挥了独特作用,深受广大院士们的喜爱。

历程弥足珍贵,未来充满期待。中国工程院作为共同主办单位之一,将积极支持《中国科学报》的发展与壮大。面向未来,希望《中国科学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内容为王,又要与时俱进践行媒体融合,以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继续为工程科技界鼓与呼,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党组书记李静海

过去60年来,《中国科学报》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同行,与科技工作者同心,深受科技界欢迎,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科学报》的发展,助力其充分发挥在科学共同体中的桥梁作用和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面向未来,希望《中国科学报》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在宣传科学成果、引导科学交流、倡导科学文化等方面继续支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关注科学基金发展和改革过程,不断提升公信力和引导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

新年伊始,《中国科学报》迎来六十华诞。值此盛事佳节,我谨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长期奋战在科学传播一线的采编工作者致以诚挚的祝贺,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新年祝福!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忠诚、信仰、学识、青春甚至生命,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种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激励着更多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一路走来,《中国科学报》见证并忠实记录了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伟大进程,激情讴歌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的时代精神,持续推动中国科学家精神在祖国大地生根发展。贵报以60年的生动实践,深刻证明你们不愧为科学文化的有力创造者。

站在新时代的伟大起点,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色,与包括《中国科学报》在内的各媒体一道,为科技工作者鼓与呼,为国家科技事业鼓与呼,推动科学家精神更为广泛地传播,共同谱写科技事业新的华彩乐章,汇聚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60年,与科学同行

本报编辑部

2019年的元旦,对于本报的新老报人,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以历史之名,六十年风雨兼程,传递科学的精神,催化创新的力量——《中国科学报》,始终行在前方、扛在肩上,踏过平庸,满怀豪情,留下了岁月如歌,绽放出万千气象。

1959年,“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已然吹响,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由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报名的《科学报》创刊。《中国科学报》由此启航,成为中国科技跨越腾飞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成为中国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60年,她深耕科教,对重大科技成果的报道未曾缺席,对科学家的关注始终如一。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基因测序,从西电东输到青藏铁路,从“蛟龙”探海到“嫦娥”登月,从北斗导航到量子通信,她点滴记录着中国科技前进的每一个脚步,为来之不易的成绩欢呼,为攻坚克难的勇气喝彩。

从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蒋筑英到让历史铭记的“两弹一星”元勋,从“中国天眼”的奠基人南仁东到“再给我十年,我还想做出两个新药”的“时代楷模”王逸平,她向世人展现着奋斗在科研一线“最可爱的人”的坚持与担当、追求与奉献,讴歌他们的情怀与精神,弘扬和践行知识分子好榜样。

60年,她砥砺前行、与国共进,为国是建言,为民生鼓呼。从全国“两会”到两院院士大会,从科技体制改革到建设“美丽中国”,她传递科学家的睿智良策和苦心诤言,助力国家科学决策;她探察科学与社会的纤毫脉动,让科学思想与精神交流碰撞,使真知灼见在一篇篇报道中力透纸背,在一次次反响中笃实力行。

从非典到禽流感,从国情大讨论到汶川地震,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用科学的力量抗击无情的灾难,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从“该死的奥数”到抵制烟奖,从“呼吸之疾”到青少年网瘾,她直击社会热点,聚焦民生痛点,在时代潮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60年,她初心不改、坚持真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从邱氏鼠药案、水变油骗局到酸性体质说、输血葆青春论,她旗帜鲜明反对伪科学,抵制低俗迷信,让科学驱散蒙昧,让知识照亮前路。

从李富斌剽窃到韩春雨撤稿,从哈佛大学清理门户到清华大学处置学术不端,她坚决向学术造假说不,力促科研诚信和学风道德建设,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为守护科研一方净土而不懈努力。

……

60年,时光匆匆,荏苒代谢。她记录着历史,也塑造着自我。60年的不懈求索、开拓创新,积淀出“求真、求实、求精、求是”的办报理念,凝练成“科学眼光看社会,社会眼光看科学”的编辑方针,并赋予她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科学气质。

移动互联突袭而来,传播手段日趋多元,处在“后真相”时代,她顺应潮流,避短扬长,勇于创新,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寻求发展。内容上,进一步聚焦科教,以“融模式”做有温度和深度的新闻;形式上,从科学网到微博再到微信公众号,以及即将推出的科学短视频,力求在更多更大的平台上发声,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做新闻,无止境;当“凤凰”,强翅膀。凭借精心打造的网、号、报、刊融媒体平台,她会一如既往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守科学传播的职业初心,不断践行媒体变革、转型、突破、跨越的进阶使命。

花甲之年,花开正好。

历经时间的反复淘洗,今天这张报纸依旧温暖,信心笃定。感恩一路有你相伴。未来,她将继续深耕于科教园地里,沉浸在守正创新中,用好作品回馈时代的眷顾,用科学的力量行进至更远的前方。

60位院士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奎岭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万元熙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宗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子新

中科院外籍院士 王小凡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恩哥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田志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印遇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 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 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廷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人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发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 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晔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运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冠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占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景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 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 澄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宏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启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兴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宝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德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季维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鸿宣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维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 琪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向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建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贺 泓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郝 跃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种 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子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闻玉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 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华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应禄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梅 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荷凤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雪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 阎锡蕴

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 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和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焦念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1版 元旦特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