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9/25 19:14:33
选择字号:
沙石台上一胡杨 雨露滋润满阳光
——深切缅怀徐德龙院士

 

9月25日早,秋意渐凉,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哀乐低回。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的送别仪式在此举行。

礼堂大门上的挽联,书写着对他一生的总结:龙行千里兰州西安北京处处遗泽留惠,德声高隆教学科研行政事事建功立勋。

礼堂里,徐德龙遗体覆盖党旗,躺在鲜花丛中,四周排列着习近平、李克强、赵乐际、刘鹤、孙春兰、陈希等同志送来的花圈。

上午8时,告别仪式开始。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陕西省委副书记贺荣,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钟志华、邓秀新、何华武、王辰等一一走向灵前,与徐德龙作最后的道别。

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为我国水泥的规模化、系统化、高质量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很有想法,而且孜孜不倦地把想法变成工业实践。”谈及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如是说。

他回忆起跟徐德龙初次见面时的场景。

时间回溯到1981年,欧阳平凯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南京化工学院工作,在食堂碰到了正在该校读研的徐德龙。徐德龙很认真地谈了自己的想法,他想把化工过程的一些原理用到水泥生产的改进上。

“这在部门分割比较严重的当时来说,是很创新的想法。”欧阳平凯至今印象深刻。

徐德龙是一个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在学术上总爱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他给业界人士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并具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他常说:“‘第一个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须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30多年来,徐德龙紧盯国内外水泥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通过理论性、前瞻性、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推动我国水泥生产技术革命性变革。他曾以一己之力阻挡日本水泥企业大举进军中国的步伐,拯救国家的数百亿元投资;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显著节能减排效果的工程技术,成功解决我国高炉矿渣、钢渣、煤矸石废弃物的资源化难题……

“有创新精神再加上实践能力,不怕结不出创新的果实。”这就是徐德龙的科研信条。

岗位变迁不改淳朴本色

专家、院士、校长、院长……徐德龙的称谓很多,但这些光环丝毫没有改变他淳朴的本色。为人诚恳、谦虚低调、平易近人,这是与他共事过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

2014年,徐德龙从西安来到北京,出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徐院长就住在工程院的休息室里。”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局长左家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早晨、晚上在院子里散步,发现垃圾一定亲自捡起扔进垃圾箱;院内太阳能灯照明效果不好,我们晚上都回家了,不知道这个情况,他提出建议,请后勤处更换。”

“徐院长没有架子,对我们这些年轻院士、年轻教授都非常热心,很关心我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回忆起与徐德龙一起出国考察的经历,“除了考察本身,他对我们在国外的生活安排等方方面面都会仔细过问”。

“跟他一起工作觉得很温暖,从他身上能够感受到一位朴实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刘炯天说。

徐德龙对于承担的咨询项目总是亲力亲为。比如“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他多次率队实地调研,亲自与政府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协调沟通有关政策建议,还主笔将研究成果以院士建议和两会提案上交。

“身为副院长,他不仅站位高、看得远,抓课题还非常认真、非常具体,投入很多精力。”这令刘炯天等课题组成员备受感动。

我本一胡杨

徐德龙常以胡杨自喻,“我本一胡杨,长在沙石台。雨露也滋润,阳光满胸怀”。

“他是很顽强的人,也很乐观。”左家和告诉记者,徐德龙在住院期间一直积极治疗、锻炼,想得更多的是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包括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和中国工程院的战略咨询。

听徐德龙的夫人讲,他经常召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团队成员到病房研究工作;病重后,仍然关心他的专业领域研究工作,偶尔清醒的时候,提到的必定是那些专业词汇。

病中,刘炯天几次去医院看望徐德龙,“他还是和我谈工作、谈课题,一直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没有考虑过自己”。

今年两院院士大会期间,欧阳平凯去看望了徐德龙。“当时他已经病得很重了,但对工程院的工作还非常牵挂,跟我谈了院士队伍建设的问题,对母校南工大(原南化工)的发展也很关心。”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了二人的最后一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