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9/25 9:56:23
选择字号:
退出机制有望刹住唯“帽子”论歪风

 

■王之康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的第20个年头,教育部近日发布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由于提出了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引发了舆论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因其权威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已经成为了仅次于两院院士的顶级荣誉。正因为如此,申请“长江学者”成为诸多学者的追求,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成为诸多高校的追求。各省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学者计划,用以支持其优势学科、重点学科。

必须承认的是,以“长江学者”为代表的各类奖励计划,在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中国重点建设学科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因其与生俱来的荣誉性,带来学者、高校对“头衔”盲目崇拜的弊端,许多学者把大量时间用在申请称号上、高校间相互挖戴有各种“帽子”的人才等。

事实上,学者成就需要靠头衔来肯定,但能代表其学术水平的并非头衔,而是成果。但长久以来,重头衔甚于重能力、重成果,或主观或客观地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的认识和选择。在笔者看来,根源就在于没有建立退出机制。

没有退出机制,头衔就会成为学者通行学术界的“硬通货”,一旦如此,形式就会大于内容,唯“帽子”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类似,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产生原因也莫不如是。

反之,如果诸如“长江学者”之类的头衔具有了退出机制。所谓的“帽子”也就不再具有“安全性”,伴随着学者本人所承受的压力的增加,引进人才的高校也会在引人之初有所考虑——即使引入了这顶“帽子”,以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支持力度,这顶“帽子”在未来会留得住吗?

这样的顾虑对刹住唯“帽子”论歪风至关重要。

其实在此前,教育主管部门就曾多次提及,“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帽子”不是“铁帽子王”,离开那个岗位便可以取消,此次新规的发布显然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理念落实是一回事,政策能否真正实施却是另一回事。毕竟,类似于“长江学者”之类的头衔,无论对于学者本人还是所在高校,都具有着巨大的利益价值。在这一大背景下,政策的实施必然会遇到强大的现实阻力。因此,这一制度最终落实情况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科学报》 (2018-09-25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