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9/14 19:00:31
选择字号:
人无我有: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云南省澜沧县两年

 

9月13日傍晚,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飘起了蒙蒙细雨。朱有勇一下车,便在他的“院士之家”忙了起来。

“指导材料印好了吗?学员们的衣服准备好了吗?他们的住宿都安排好了吗?”朱有勇仔细询问着,因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指导班的第二批学员明天就要来报到了。

跟去年秋天一样,接下去十几天,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又要开始和农民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了。

不同的是,今年从去年的4个班(240名学员)扩招至10个班(600名学员),有更多的农民能够得到院士专家手把手的指导。

这也正是中国工程院的初衷,如院长李晓红所说:让群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扶贫先扶智:切断“穷根”

中国工程院与澜沧的渊源始于2016年。时任院长周济率院士专家团队深入澜沧全面调研、深入分析,发现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素质短板。

澜沧作为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素质性贫困是制约全县脱贫攻坚的主要因素。

于是,中国工程院把“扶智”作为定点帮扶的重中之重。

2017年,中国工程院首次开办了院士专家指导班。招生不设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只要有意愿脱贫致富、渴望学习实用技术的农民都可报名参加。学员们跟着朱有勇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一起下地,边学习、边生产,“毕业”成绩则是用所学作物的种植产量和所饲养畜禽的生长情况来说话。

“从没想过,做了一辈子农民,还能做院士的学生。”捧着朱有勇颁发的结业证书,学员十分自豪,“去年参加培训后,在自家地里种了3亩多冬季马铃薯,今年喜获丰收,收入近2万元。”

“一个人带动一家人,一家人带动一村人。”朱有勇相信,学员们学成之后,他们将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为了让更多适龄青年和贫困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国工程院提出在澜沧县建设普洱市职业教育分中心的设想。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这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深远。”秉持这一理念,中国工程院经多方协调对接,帮助解决了职校建设所急需4.9亿经费问题,预计2020年将建成辐射普洱市边三县、可容纳6000人入学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脱贫靠产业:人无我有

“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不应该穷啊。”澜沧县副县长、中国工程院挂职干部张文韬不敢相信,“树枝倒插都能生根发芽的地儿,没法让百姓脱贫?”

这种情况下,中国工程院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带动澜沧群众依靠科技发展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朱有勇带队多次深入澜沧县各村寨进行调研。他发现,澜沧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冬早蔬菜产业发展。

要在蒿枝坝村种全国最早上市的冬季马铃薯?许多人不相信,因为以前从没种过。

“光说没用,看效果吧。”2016年底,朱有勇开始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通过院士专家团队4个月的全程指导,平均亩产达3300千克,产值9000余元,每亩增收4000元左右。

冬季农业可以打时间差,农民就能多挣钱。2017年,全县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朱有勇团队还把10多年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深度贫困地区,他们在竹塘乡海拔1500-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

目前,他们将种植面积扩大到连片400亩,并在全县20个乡(镇)选点开展了试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

“达产后每亩可增收5万-15万元,将成为带动澜沧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最具潜力的产业。”除了富农,在朱有勇看来,开发林下资源种植中药材,更是让中药材回归山林,探索中医药发展路子的有效方式。

为了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中国工程院专门组织相关院士专家编制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为澜沧县今后几年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扎根大西南:标杆示范

提起中国工程院,还有一个人也经常被澜沧百姓挂在嘴边——他就是张文韬。

“张副县长站位特别高。”“为了帮我们脱贫,他跑腿奔波。”“整天跑上跑下,人都变黑了。”……

两年前,张文韬刚走马上任时,可没有这样的“待遇”。“起初3个月县里都没给我安排什么工作”,独在异乡的他觉得特别孤单,差点儿就抑郁了。

尽管如此,他也没闲着,几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澜沧县的各个乡(镇),深入了解社情民意。

吃农家饭、讲拉祜话,这个朴实的山东大汉渐渐地和当地群众干部打成了一片。

从2016年的100亩到2017年的2000亩,再到2018年的3000亩,冬季马铃薯的种植,就是靠他一点一点“拱”出来的。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有载体,要么企业,要么政府。”朱有勇深有体会地说,“光靠科学家,只能做一个示范,组织推广还要靠政府。”

这其中,张文韬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拿中国工程院扶贫办主任贾庆广的话说,“他既有传感器作用,传递中央的声音和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做法,还有桥梁作用,协调工程院等各方面资源,助力澜沧脱贫攻坚。”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起到了示范作用。作为澜沧县第一个来自北京的挂职干部,张文韬用自己的“立身行事”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活力。

“我们都把他当成楷模。”澜沧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特别是扎根基层的年轻人,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扶贫很难,是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激情、有想法、有真招、有真金。”令张文韬欣慰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西南边陲一隅悄然而生。(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