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9/10 9:49:05
选择字号:
长春应化所:时代引领,趟出应化新路

 建立在长春高新北区的囊体材料加工基地

■本报记者 王佳雯

2008年开始,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研究在长春应化所启动。经过5年时间探索,研究成果走向中试,并于今年开始工业放大。

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研究的推进,只是十年间长春应化所众多项目当中的一个,但却是长春应化所这十年不平凡历程的缩影。

变革,进步。十年间,在变革中发展的长春应化所,在以往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向着更深、更广层次迈进……

新布局:为需求而变

二氧化碳基聚氨酯产业化技术,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中三个重大突破之一。这一领域在长春应化所的布局发展,也反映了近十年间研究所重点发展方向的调整与变化。

这种转变,在长春应化所“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便能寻到踪迹。

“十二五”期间,长春应化所聚焦先进材料与先进制造,形成了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电分析化学为主学科支撑,以高分子和稀土材料为发展主线的发展格局。

就在那5年间,世界规模最大的万吨级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生产线和我国第一条聚乳酸树脂生产线,领跑国内外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发展。不仅如此,非线性流变学理论的新视角、攻克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稳定性差难题等一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也为长春应化所的基础前沿研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既有的坚实基础,让长春应化所行至“十三五”这一深化科技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面对国内外竞争局势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安立佳院士为首的长春应化所领导班子着力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领,不断优化调整研究所的科技战略布局,在原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电分析化学三大优势学科的支撑下,以先进材料与制造为核心领域,同时将优势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的开拓,以及生态与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的拓展。

此时的长春应化所,目标更加聚焦。

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材料与制造领域的学科部署自成体系;为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重大需求,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研究部署目的清晰;为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在人口健康领域不断突破。

谈到这些变化,当前主持长春应化所全面工作的副所长杨小牛称:“我们希望在创新链突破关键技术,并向产业化推进,实现科技成果梯次接续。”

学科引领,服务经济民生、服务国家需求,打通从基础到产业创新链条的长春应化所,在几十年经验沉淀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朝气。在2014年中科院组织的国际专家诊断评估中,长春应化所参评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电分析化学、稀土化学与物理三大主学科均被评为国际一流;在2018年3月,科睿唯安发布的ESI数据中,长春应化所 “化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到ESI全球前1‰行列。

重改革: 趟出一条应化路

记者到长春应化所采访时,特色所改革成果检验在即。对于进入特色所试点3年来的成绩,长春应化所要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

对于一个全新的体制机制,或许没有人十分明晰,特色所一定是什么样的轮廓与架构,但对于长春应化所而言,这份答卷一定具有鲜明的长春应化所烙印。

长春应化所顺应时代要求所做的变革,与中科院的改革一脉相承,也在院改革的基础上锐意进取。

2015年5月,长春应化所的名字出现在了中科院首批特色所试点建设单位的名单中。作为一所有特色的科研院所,如何在特色所的摸索中趟出一条具有长春应化所风格的路,也成了此时长春应化所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特色’和产出上下功夫”,这是长春应化所领导班子在特色所摸索中的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五大服务项目”均建成了产业化示范基地,特色方向任务集中度从82.3%增长到87.3%,A类人才集中度从77.1%增长到81.8%,对外竞争经费集中度从80.8%增长到88.6%,经费增长率达61.58%,全所60%以上的科研力量积聚到国民经济主战场,人才与平台的创新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记者采访期间发现,所里的科研人员常常辗转在研究所与产业化基地之间,而这样的产业化基地,有在长春高新区建设的“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也有与山东、浙江等不同省份合作落地的高技术企业。

研究所无疑是科研人员进攻科学前沿问题的战场,但瞄准应用、瞄准国计民生的他们,在中试平台和企业合作中开辟了第二战场。在这个战场,他们将实验室的成果中试放大、产业化形成产品,并最终悄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如果追溯取得这些成绩背后的动力,少不了特色所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举措的支撑。

由所长办公会总体把握,3个科研处组织推进,并最终让领衔科学家具体负责,这样的制度,让科研人员有了充分探索、试验的自主权,而传统的管理、职能部门,则退到幕后作为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消防员”。

谋发展:让知识延伸出去

如果回顾这十年间长春应化所的发展脉络,难以尽数的基础科研、转化的成果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但当看到秸秆利用、医疗器械材料的研发等新发展方向,长春应化所发展路径中的一个重要指向就会变得清晰——为生态环保事业服务、为人民健康谋福祉。

杨小牛说:“长春应化所这么多年来,一直本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并通过学科建设来推动科技产出。”

在这样的学科建设中,长春应化所既继承了既有的科研底蕴,又在新时代的需求下,为后续的年轻人才开辟了一个个新领域、新战场。

正如研究员刘俊谈到自己从长春应化所前辈所继承的精神时所说,应化人的传统,“就是要做新的研究”。

只是,一个个新领域的开拓并非终点,对长春应化所而言,每个新学科的建立、新领域的拓展,都是为了将知识延伸至应用,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学科建设当中,要培养人才,要在科学上有所贡献,但更重要的是继续把我们的知识往应用上延伸,将我们的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促进国民经济主战场建设。”杨小牛说。

为新需求而变、尊重公共项目、强调改革创新,在过去这十年间,长春应化所一直在变化中布局学科、寻找突破。

但万变中也有不变,那就是对前辈传承的尊重与坚守。“没有前辈数十年努力打下的基础,我们也不会有今天成果集中爆发的收获期。”杨小牛说。

未来,杨小牛也在构思如何更好地发挥长春应化所的优势,在新时代让这所拥有70年根基的老所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中国科学报》 (2018-09-10 第2版 专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