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8/23 13:38:56
选择字号:
科学家发现一亿年前甲虫新物种 支持白垩纪蕈类的多样化假说

 

日前,石探记科学团队中来自台湾的科学家萧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澳洲国家昆虫馆和澳洲国立大学生物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与澳洲国立昆虫馆研究人员 Adam ?lipiński 博士、广州中山大学俞雅丽博士、邓从双博士和庞虹教授共同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种史前伪蕈甲新物种,该物种是全世界目前发现的第三种缅甸琥珀伪蕈甲物种,同时也是优伪蕈甲亚科在中生代化石纪录中的第四笔记录,该新物种被命名为:白垩异特伪蕈甲,学名:Allostrophus cretaceus Hsiao, ?lipiński, Yu, Deng & Pang, 2018,其属名前缀 Allo- (异特) 意指本属物种在形态上相当特别,种小名则以白垩纪为名,指称其为生存于白垩纪的物种。

图一、白垩异特伪蕈甲Allostrophus cretaceus Hsiao, ?lipiński, Yu, Deng & Pang, 2018

伪蕈甲科是蕈类为食的小型甲虫,其中优伪蕈甲亚科成员外形长椭圆形状,而伪蕈甲的化石纪录稀少,其中最古老的化石纪录可追溯至早白垩纪的法国琥珀,缅珀生物群的伪蕈甲则有两例,分别为:始祖白垩新伪蕈甲 Cretosynstrophus archaicus Cai, Hsiao & Huang, 2016 和白垩奇异伪蕈甲 Thescelostrophus cretaceus Yu, Hsiao, ?lipiński, Jin, Ren & Pang, 2016,值得一提的是萧昀也参与在这两个物种的发现过程中。

异于白垩新伪蕈甲属和奇异伪蕈甲属,虽然异特伪蕈甲属一样拥有比例较长的触角,但触角不同于另外两者的丝状触角而为棍棒状,与现生的优伪蕈甲亚科更相似,说明本亚科确实已在白垩纪中期出现,同时,本种也对之前 Cai et al. (2016) 提出的伪蕈甲科在演化初期的触角形态较现今更多样的假说给予了新的佐证。

图二、白垩异特伪蕈甲形态复原图。

异特伪蕈甲跟现生的类群外形相当相似,可能也有着相似的菌食习性,除了伪蕈甲外,白垩纪时期也有不少食菌性的隐翅虫被发现记述,说明此时期的食菌性甲虫多样性已相当高,而这点竟与蕈类主要类群的多样化时间点不谋而合,也就是说食菌性甲虫群的多样化很可能肇因于其食物资源的丰富化。Cai et al. (2017) 曾依据缅珀生物群丰富的蕈类物种和食菌性隐翅虫提出伞菌纲在白垩纪中期应已相当多样的假说,而缅珀生物群内丰富的伪蕈甲科则可对此假设增添一例证。

萧昀等人有关这一发现的研究论文将发表在古生物和地质学领域国际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