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5/22 16:26:11
选择字号:
期待大学写作课早日走出“冷宫”

 

最近,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学校将为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并计划到2020年将此课程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同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课程负责人表示,课程将侧重逻辑性写作和说理写作。

逻辑性是当前大学生写作和大学写作课程的一大短板。近年来,不少大学老师抱怨学生写作能力差,一位被“逼”急了的教授还曾在网上大吐苦水,说某篇博士生论文标题的雷人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但奇长无比,而且语病多多”。

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法清晰地表达观点、论文缺少逻辑、错字病句太多、不会归纳总结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这也正是高校普遍开设写作类必修课的现实原因。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写作必修课越来越多,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也是不屑一顾,只图混个学分。久而久之,写作课反倒成了最“冷”的课程。

对于这种现象,一些人把板子打到学生身上,一些人把责任推给文字逐渐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但事实上,目标导向与教学方式的偏差,恐怕才是大学写作课有名无实、鲜见成效的根本原因。

写作是逻辑思辨能力的体现,是作者在规范的文本框架下,自由表达思想并尝试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现实关照与文化积累水准的展现。因此,写作课程的目标和精髓应当是训练逻辑思维、积累文化底蕴,最终将思想落于纸面。

反观现在很多大学的写作课程,其内容多以“写作规范和技巧”为重,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写作常识,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至于逻辑的严谨与论证的深度,则只能全靠学生自己“修炼”。规范化的写作固然重要,但它绝不应该成为写作及写作训练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一堂好的写作课必须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帮助学习者在了解既定规则框架后,灵活地化规则框架为己用。这就要求教学者以课堂写作任务为依托,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个性,组织学习者提出观点、论述依据、找补逻辑漏洞、调整、重新论述,并最终按照规范完成写作。

而国内写作课大多遵循介绍文种概念及特点、文种格式、写作方法、举例说明、布置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教学过程。这种填鸭式教学缺乏互动性与个性,无法引导学习者综合运用逻辑学、语言学乃至历史学在内的多种知识,更不可能让学习者体会沟通的艺术和写作的乐趣。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部分,写作能力训练原本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开设的写作类必修课普遍被“打入冷宫”,但清华大学的新实践还是值得期待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