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茆京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13 9:42:57
选择字号:
世界卫生日:生态安全 健康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会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重点关注的领域,今年主题是“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

■茆京来

1946年7月22日,6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织的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该宪章于1948年4月7日开始正式生效。为纪念组织宪章通过日,1948年6月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将每年7月22日定为“世界卫生日”。考虑到大部分国家的学校在7月份已放暑假,在次年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把“世界卫生日”调整为每年4月7日。从1950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会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重点关注的领域,今年主题是“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并且能够享有获得最高健康水平的权利,倡导“全民健康覆盖”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让任何人因病致贫。但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人口仍然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近1亿人口因支付医疗卫生费用而陷入极度贫困,8亿多人用于本人或家庭成员治病的医疗卫生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过高,属于“灾难性开支”。

健康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还会受到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果关系、相关性、作用机制与机理尤为复杂。每个人生活所处的生态环境状况都会对个人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球仍有92%的人呼吸着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的空气,每年因空气、水及化学品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多达1260万。

生态环境对健康产生的严重危害主要有两类:一是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引起的地方病,地方病指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与一定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我国最典型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和地方性氟中毒;二是因大气、水、噪声等环境要素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疾病,环境污染疾病是指有机体在环境致病因素作用下,功能、代谢及形态上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对人体健康一般会产生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容易致癌、致畸形、致突变。

环境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等,当物理性因素的强度处于某一范围内正常作用于人体时,对健康是无害的,有时甚至是有益的,但高于或低于这一强度范围,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损害健康;化学性因素主要有镉、铅、汞、砷、铬等元素污染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酸、碱、盐类等无机污染物和工业化学品、抗生素、农药、表面活性剂、药品、环境激素等有机污染物,化学污染物通常以呼吸、喝水、吃饭、吃药、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损害健康;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其他生物因素。

生物性因素和化学性因素与健康损害的相关性具有较强研究性,而且与我国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实践工作十分密切,与之相对应的科研投入、防控体系、管理制度也更加成熟。物理性因素与健康损害的相关性比较直接,防护方法和防护知识也都非常简单,不太受专业人士关注,其实物理性因素的受众面和接触面都非常广,只要采用正确的防护方法就会产生很好的防护效果,由于多数受众无法全面掌握防护知识,造成了不必要的健康损害,因此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宣传,完善防控体系。

常见的物理性因素中,气温、气湿、气流和气压都能够直接影响区域内全部人群,但由于缺乏精准的科学研究结论,人们只能靠生活经验来判断其与健康的相关性。由于关注度高,答案也因人而异,很多与其相关的问题都发酵成了热门话题,比如“在海南生活是否比在东北生活更健康”“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等。

从危害性和受众面来看,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能够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物理性因素是噪声和辐射。当人们长期处于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时,容易神经衰弱,产生失眠、耳鸣、眼花、疲劳等现象,损伤听觉与视觉,严重的还会造成耳聋、精神错乱、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胃溃疡、高血压等后果。辐射污染主要源于电磁辐射和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源包括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通讯设备、高压线、信号塔等人工辐射源和雷电、磁暴等天然辐射源,通过电击、灼伤、热效应、物理电效应和化学效应来损害人体健康,受伤机体不易恢复,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危害越大;放射性辐射源包括核爆炸沉降物、核工业排放物、医疗射线等人工辐射源和宇宙射线、原生放射性核素等天然辐射源,通过直接破坏机体细胞结构或干扰机体细胞和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来损害人体健康,其危害程度取决于所受辐照剂量的大小,一般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

在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全民健康离不开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就是生命安全;保护生态安全,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

《中国科学报》 (2018-04-13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