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慧 邱明玥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8/4/4 11:18:48
选择字号:
东北大学一硕士论文涉抄袭 导师:按正常渠道走

 

国内高校再曝论文抄袭事件。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接获举报,东北大学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的情况。
 
这两篇论文分别是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生孙勇的硕士学位论文《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优化设计与仿真分析》(以下简称“孙勇论文”)与上海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李必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以下简称“李必红论文”)。
 
孙勇论文封面
李必红论文封面
 
李必红论文完成于2006年2月,孙勇论文的完成时间是2008年1月。从时间上看,孙勇论文比李必红论文完成时间晚了近两年。
 
澎湃新闻记者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下载了上述两篇论文。比对后发现,这两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内容高度相似,多个段落几乎一字不差,参考文献部分也有近八成的条目完全一致。
 
针对上述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一事,4月2日下午,澎湃新闻先后联系了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和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研办公室,两机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对此事尚不知情,暂时无法给出具体的回复。
 
随后,澎湃新闻又联系到孙勇论文的指导教师、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杨英。“就按正常的(举报)渠道走吧。”杨英对澎湃新闻这样说道。
 
正文内容高度雷同
 
澎湃新闻比对两篇论文后发现,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都是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
 
李必红论文的结构分为五章,即“绪论”、“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简介”、“真空吸尘车吸尘口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真空吸尘车重力沉降室的结构设计与改进”、“总结与探讨”。
 
与李必红论文的结构相比,孙勇论文多出两章,共分为七章,即“绪论”、“真空吸尘车及工作原理简介”、“气路气筒工作介质特性分析”、“尘粒运动机理与吸尘口的设计”、“吸尘口性能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重力沉降室的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总结与探讨”。
 
虽然两篇论文的结构设计有所不同,但正文的部分内容却高度雷同。
 
李必红论文第一章第三小节内容。
 
孙勇论文“绪论“一章的第二小节内容。
 
以第一章“绪论”为例,李必红论文在这一章的第三小节“国内外真空吸尘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的第一段写道:“在国外发达国家,对真空吸尘车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伴随着路面清扫车性能改进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真空吸尘车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1、提供产品操作性能。把控制和信息等新技术运用到真空吸尘车上,研制出智能化真空吸尘车。如美国埃尔根吸尘车,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应用微机及自动控制技术,功能设计达57项之多;该吸尘车使用了十几种性能优越的传感器,将不同工况、不同介质、不同部位、不同环境、不同功能的各类信息传送至控制中心(单片机),控制中心接收到有关的信息后,经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处理,然后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吸尘车相关部件的运动。2、提高气路系统工作效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作业效果。如在美国EIGLN吸尘车大容积垃圾箱中有一个‘S’型尘粒分离器,它能更有效地分离尘粒,增加了除尘效率。3、创新产品研制方式。把虚拟设计制造技术与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技术相结合,应用到真空吸尘车的设计与生产过程,形成数字化设计和生产方式,加快产品更新周期,提高产品的效能。”
 
孙勇论文“绪论”一章的第二小节是“国外真空吸尘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首段内容的具体表述为:“在国外真空负压吸尘车的应用较早,对真空吸尘车技术的研究也是伴随着对公清扫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改进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外真空吸尘车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1、提供产品操作性技术:把控制和信息等新技术运用到真空吸尘车上,研制出智能化真空吸尘车。如美国埃尔根吸尘车,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应用微机及自动控制技术,功能设计达57项之多;该吸尘车使用了十几种性能优越的传感器,将不同工况、不同介质、不同部位、不同环境、不同功能的各类信息传送至控制中心(单片机),控制中心接收到有关的信息后,经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处理,然后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吸尘车相关部件的运动。2、提高气路系统工作效率:通过气路系统结构部件的优化,采用不同的除尘过滤材料,在减小吸尘车体积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作业效果。如在美国EIGLN的大容积垃圾箱中有一个‘S’型尘粒分离器,它能更有效地分离尘粒,增加了除尘效率。3、创新产品研制方式:把虚拟设计制造技术与计算流体软力学分析技术相结合,应用到真空吸尘车的设计与生产过程,形成数字化设计和生产方式,加快产品更新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以上两段内容,孙勇论文除了修改个别措辞,又将“流体力学”打成“流体软力学”,以及三处标点符号的差别之外,与李必红论文近乎完全一致。
 
李必红论文第二章关于“真空吸尘车的总体结构”部分内容截图。
 
孙勇论文第二章关于“真空吸尘车的总体结构”部分内容截图。
 
再比如,李必红论文第二章第一小节“真空吸尘车的总体结构”的内容为:“真空吸尘车是在货车二类底盘的基础上加设专用装置改装而成的。专用装置主要包括气路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两大部分。气路系统是真空吸尘车的核心部分,其工作状况决定了真空吸尘车的整体性能。气路系统包括吸尘与除尘两个工作分系统,主要由高压离心式通风机、重力沉降室、吸尘口、二次除尘器、通风管道等部件组成。气路系统动力主要有二种形式提供形式:单发动机式和双发动机式。”李必红论文还以图例形式呈现了单发动机式和双发动机式的原理。
 
孙勇论文在第二章第二小节“真空吸尘车的总体结构”写道:“真空吸尘车一般由通用车辆底盘和厢式工作装置组成。底盘通常为货车二类底盘,工作装置主要包括气路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两大部分。气路系统是真空吸尘车的核心部分,其工作状况决定了真空吸尘车的整体性能。气路系统包括吸尘与除尘两大部分,主要由高压离心式通风机、重力沉降室、吸尘口、后继除尘器、通风管道等部件组成。气路系统根据动力提供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单发动机式和双发动机式。”孙勇论文也用制图呈现了单发动机式和双发动机式的原理。
 
以上两段内容,除了将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进行简单改写,又将“二次除尘器”改为“后继除尘器”外,其他内容包括图示均毫无区别。
 
孙勇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部分内容,也与李必红论文第三章的一些内容雷同。
 
李必红论文第三章“尘粒的起跳过程”的内容截图。
 
孙勇论文第四章“尘粒的起跳过程”内容截图。
 
比如,李必红论文第三章在论述“尘粒的起跳过程”时写道:“在风力作用下,当平均风速约等于某一临界值时,个别突出的尘粒受湍流流速和压力脉动的影响开始振动或前后摆动,但并不离开原来位置;当风速增大超过临界值之后,振动也随之加强,迎面阻力和上升力相应增大并足以克服重力的作用。较大的旋转力矩促使一些最不稳定的尘粒首先沿着床面滚动或滑动。由于尘粒几何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多样性以及受力状况的多变性,在滚动过程中,一部分尘粒当碰到地表凸起尘粒或被其他运动尘粒冲击时,会获得巨大的冲量。获得巨大冲量的尘粒会迅速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式,由水平运动急剧地转变为垂直运动,骤然向上起跳进入气流开始运动。”
 
孙勇论文第四章也有“尘粒的起跳过程”一节。其具体内容表述为:“在风力作用下,当平均风速约等于某一临界值时,个别突出的尘粒受湍流流速和压力脉动的影响开始振动或前后摆动,但并不离开原来位置;当风速增大超过临界值之后,振动也随之加强,迎面阻力和上升力相应增大并足以克服重力的作用。较大的旋转力矩促使一些最不稳定的尘粒首先沿着床面滚动或滑动。由于尘粒几何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多样性以及受力状况的多变性,在滚动过程中,一部分尘粒当碰到地表凸起尘粒或被其他运动尘粒冲击时,会获得巨大的冲量。获得巨大冲量的尘粒会迅速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式,由水平运动急剧地转变为垂直运动,骤然向上起跳进入气流开始运动。”
 
以上两段内容一模一样。
 
李必红论文第三章第一小节“吸尘口的性能仿真分析”的内容截图。
 
孙勇论文第五章的“吸尘口性能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内容截图。
 
又如,李必红论文第三章有一节主要论述“吸尘口的性能仿真分析”。这一小节以“计算流体力学概述”开始,主要涉及“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领域”、“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流程”、“CFD软件结构”等部分。其中,第一段内容为:“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是近代流体力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所做的分析。CFD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结为:把原来在时间域及空间域上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速度场和压力场,用一系列有限个数离散点上的变量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建立起关于这些离散点上场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组,然后求解代数方程组获得场变量的近似值。”
 
 
孙勇论文第五章的标题是“吸尘口性能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也是以“计算流体力学概述”为开头,也包括“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领域”、“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流程”、“CFD软件结构”等部分。第一段内容为:“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是近代流体力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所做的分析。CFD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结为:把原来在时间域及空间域上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速度场和压力场,用一系列有限个数离散点上的变量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建立起关于这些离散点上场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组,然后求解代数方程组获得场变量的近似值。”
 
以上列举的两段内容一字不差。
 
再以李必红论文第四章内容和孙勇论文第六章内容为例,比对发现,这两章内容也大面积相似。
 
比如,李必红论文在论述重力沉降室的空间结构时写道:“真空吸尘车的重力沉降室是安装在车辆底盘上的,因而车辆底盘的尺寸是影响沉降室结构设计的一个因素。重力沉降室的长宽高尺寸不得超过车辆底盘所限定的尺寸。重力沉降室尺寸以矮、宽、长的原则布置为宜,若沉降室过高,其上部的灰粒沉降到底部时间较长,尘粒往往未降到底部就被气流带走。在流通截面积确定后,宽度增加,高度就可以降低。但在真空吸尘车上,灰箱与沉降室熔为一体,必须在保证灰箱溶剂C的要求基础上尽量减小高度。加长沉降室长度,可以提高沉降室的除尘效果。”
 
孙勇论文第六章也有相关论述,具体为:“真空吸尘车的重力沉降室是安装在车辆底盘上的,因而车辆底盘的尺寸是影响沉降室结构设计的一个因素。重力沉降室的长宽高尺寸不得超过车辆底盘所限定的尺寸。重力沉降室尺寸以矮、宽、长的原则布置为宜,若沉降室过高,其上部的灰粒沉降到底部时间较长,尘粒往往未降到底部就被气流带走。在流通截面积确定后,宽度增加,高度就可以降低。但在真空吸尘车上,灰箱与沉降室熔为一体,必须在保证灰箱溶剂C的要求基础上尽量减小高度。加长沉降室长度,可以提高沉降室的除尘效果。”
 
以上两段内容完全一致。
 
此外,在“总结与探讨”部分,孙勇论文的总结也与李必红论文的总结并无二致,只是没有包含后者论文的“课题创新点”。
 
李必红论文“致谢”截图。
 
孙勇论文“致谢”截图。
 
过半参考文献一致,“致谢”用词雷同
 
两篇论文除了正文内容高度雷同之外,参考文献和致谢部分也存在相似之处。
 
澎湃新闻比对发现,李必红论文列有34条参考文献,孙勇论文列有33条参考文献。其中,孙勇论文的33条参考文献中有26条与李必红论文的参考文献条目一致。
 
再看致谢部分,李必红在论文的“致谢”第一段写道:“本论文是在导师陈杰教授精心指导和关怀下完成的,每一章节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对陈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陈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全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将以享受终身。”
 
孙勇论文“致谢”第一段的内容是:“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杨英教授精心指导和关怀下完成的,每一章节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在此再次对杨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在这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一直给予我谆谆教导的‘东北大学’的各位老师和领导表示感谢!他们渊博的知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全心投入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并将受用终身。”
 
以上两段内容,多个形容词一致。同时李必红和孙勇还用同样的“替我分担了许多,默默支持我,激励我完成学业”的字眼感谢了各自的妻子和家人。
 
涉嫌抄袭论文指导教师:按正常渠道走
 
虽然孙勇论文和李必红论文有超大面积的雷同内容,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均有《原创性声明》。
 
两篇论文的作者均表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已注明引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两篇《原创性声明》中均带有作者的个人签名和日期。
 
由于论文完成时间上,孙勇论文比李必红论文晚了将近两年,完成于2008年1月的孙勇论文涉嫌抄袭李必红论文。
 
针对孙勇论文涉嫌抄袭一事,4月2日下午,澎湃新闻致电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求证。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并未接到关于此事的正式举报,没有办法给出具体的处理结果。如果接收到关于学术不端、学术抄袭的正式举报,会受理调查。
 
随后,澎湃新闻又联系了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研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表示对此事尚不知情,需要做进一步了解。
 
澎湃新闻又联系到孙勇论文的指导教师、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杨英。“就按正常的(举报)渠道走吧。”杨英在电话中这样说道。
 
澎湃新闻记者从东北大学官网了解到,2016年4月,东北大学在其官网登载了《东北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工作实施细则》,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认定意见或复议结果按照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可以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