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30 9:01:32
选择字号:
科学传播需要她色彩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女性科学家显示度的缺乏,不仅会造成公众对于科学理解丰富性的丧失,对广大的年轻女性或者学生而言,她们更是失去了可参照的成功的角色模型,这对于她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信和效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星期一早晨,脱下精致的裙装,顾不上倒时差,82岁的中科院院士张弥曼照例来到古脊椎所的办公室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而4天前的3月22日,法国巴黎,张弥曼领取2018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新闻还久久占据着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但这似乎已经跟张弥曼无关了。

一贯低调、谦卑的张弥曼,在颁奖典礼上展露的优雅气度,和一段温和有趣的英文感言,吸引了无数国人的关注。其实,科学原本的气质就不只有理性和冷静。是科学传播忽视了来自女性科学家那五彩斑斓的灵魂,让她们的形象变得刻板、模糊,甚至不可见。

女性科学家显示度的缺乏,不仅会造成公众对于科学理解丰富性的丧失,对广大的年轻女性或者学生而言,她们更是失去了可参照的成功的角色模型,这对于她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信和效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你看不到,就不可能成为”

女性占据了地球人口的一半,我们却常常无视来自她们头脑的力量。

DNA的形状是如何被揭秘的?人人都把功劳记在沃森和克里克的头上,却不知这项伟大的研究还有重要的第三人,她就是英国女科学家罗萨琳·富兰克林。事实上,罗萨琳不仅仅是第一个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人,还因为沃森和克里克使用了她的实验成果,未经她的允许,将她的发现发表在自己的著作中且不给对方署名,致使她被埋没。直到罗萨琳去世后,人们才开始了解这个发现背后的故事。

数字时代,人们对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名字如数家珍,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计算机现代编程技术的开创者其实是位女性——海军上将格蕾丝·霍珀。她曾是瓦萨学院的数学教授,后来被海军派到哈佛大学,为有史以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马克一号”编程。正是因为她创造了第一种计算机通用语言COBOL,才使得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学习代码……

这些故事告诉大家,影响世界历史的科学家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她们在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航天各个领域作出了不逊色于任何男性科学家的成果,然而,她们的显示度却远不如后者。

女性科学家的显示度,一方面通过科学传播的媒介来传达,一方面出自于她们的自我表达。可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看来,媒介的传达依然充斥着男性主导的思想,而来自女科学家自己的声音,不仅微弱,甚至也可能缺乏性别意识。

刘兵解释,这里所说的性别意识,是非生物性的社会性别,是受社会环境和个人自我概念的影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获得的,这也是女性主义学者非常强调的关键内容。

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包括社会对于女科学家低调、理性、冷静的刻板印象,会对女科学家造成消极的影响,比如对展示自我的期望和自信。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在国内科学传播领域,为何缺乏真实生动、特色鲜明、有广泛社会认知度的女科学家形象。“遗憾的是,她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现有的性别认同是被压抑的,是需要被改变的。”刘兵说。

女性科学家缺乏显示度所造成的后果,是对广大的年轻女性或者学生而言,她们缺乏可参照的成功的角色模型,这对于她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信和效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牛津工商管理和剑桥地理学双硕士、自然教育机构“野声”(WildBound)创始人姚松乔,本科就读于1837年建立的美国史上第一座女子学院——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在那个女性教育领域的先锋之地,占据主力的女性教授队伍,无数令人骄傲的女性校友,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女性“领袖”的拜访和演讲,姚松乔才第一次意识到“没有什么是女性做不了的”。

毕业后的她,走南闯北,哪怕是世界尽头。她加入国际环保NGO组织,参与国际环境和人类未来议题的探讨,传播科学和女性主义的思想。她相信,“如果你看不到(这样的榜样),就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如何有效地“曝光”自己

科学传播需要更多女科学家的声音,就如同科学需要女性一样。“如果只是男性从事科学传播,那么,必然缺少了女性这个群体对于科学的理解的阐释,也就无法丰富公众对于科学的认知。”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章梅芳表示。

“她们从事科学传播或者在与科学传播有关的活动中出场,可以让人最直接地感受到,女性气质和科学气质并不是对立的。科学气质并不等同于男性气质,一个或者美丽、优雅,或者热烈、可爱的女性同样可以在科研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她们同样值得认可。”

那么,女性如何才能把有关科学的声音让更多人听到,让更多人相信?这并不仅仅是中国女性科学家面临的难题。

2016年12月1日,一艘载有7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科学家的考察船从阿根廷乌斯怀亚起航,开始为期三周的世界首次大规模女性南极探险活动。

这并不是一项单纯的科考活动,它的目的是提升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医学领域研究、决策、传播的影响力。这个名为“家园归航”(Homeward Bound)的计划,将通过10年的时间,把全球1000位与科技事业相关的女性带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以及持续一年的领袖培训。

今年3月,作为第二期“家园归航计划”中国成员之一的任晓媛刚从南极归来,这位“90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环境工程和科技政策双硕士,回国后创立了MyH2O中国水信息平台。

在她的理解中,南极在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问题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关乎人类的未来。“而女性科学家作为一个不那么可见的群体,当我们与一个可见度非常高的地方联结在一起时,就可以增加每个人所从事的科学内容的可见度,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些参与者在各自领域追求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三周的时间里,她们会拜访各国在南极的科考站,密集地介绍、交流自己所从事或者关心的科学内容和话题,探讨在各自相关领域展开协作的可能和计划。

很重要的是,她们会接受一系列培训和练习,以使她们学会在决策者、同行和公众面前准确、有效地“曝光”自己正在为科学事业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从而让这些受众能清晰地了解她们所能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这对当下很多女科学家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特别是在中国,曝光率并不是一个正性词汇。当一个女科学家试图提升个人曝光率的时候,她就变得比过去可见了。当她更可见的时候,她就更容易被触碰,进而遭到更多的伤害。”

任晓媛认为,她们就是要学习承受和应对这样的困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出于自我保护和回避,不能够卸下心里的盔甲,就难以去和更多人勇敢地对话,也难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这也是她看重这个团队的重要原因。“来自不同领域的女科学家聚集到一起,通过塑造起一个具有安全感的支持系统,内化自我价值,提升心理能力,才可以在回到各自的工作环境时,最终喷发出一股开放的、外向的能量。”

作为“家园归航计划”第一期唯一的亚洲成员,同时参与项目组织、协调、传播的姚松乔,也希望通过推动这样的活动,让女性科学家认识到自身在科学研究和传播中的价值,有更大的勇气以女性的身份去发声,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女性科学家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什么。

给科学不一样的色彩

无论是公众还是女科学家自身,当他们透过性别的视角看待科学时,还会意识到,女性科学家在对一些科学议题的研究、讨论和传播过程中,可以发挥女性的一些特质。

管理学和心理学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由于先天母性特征所赋予的传承感和使命感,女性更倾向于思考一个科学议题对于自己后代的影响,注重资源的持续性与传承性,对全人类的未来怀有一种责任感。

任晓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家园归航计划”中很多女科学家总是在公开讨论和演讲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联系到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她们不介意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有时候这恰恰是她们从事某些研究方向以及教育、传播工作追求的价值所在。

因为关乎孩子的未来,人类的未来,这些科学问题往往需要来自各方的协作,而女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当她们面对受众时,她们的表达就更容易激发一种集体意识,一种对未来的共同的关切,这对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影响。

让任晓媛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船员们为了是否绕道去往英国的南极科考站起了争执,因为个别队员可能受到风浪影响而身体不适,原本坚持要去的女科学家相继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并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决定重新讨论甚至不介意放弃自己的选择,进而采纳别人的意见。

这也让任晓媛深刻体会到,女性的同理心和包容性,以及本身来自弱势群体的背景,使得她们更愿意为科技发展中利益受到剥夺的少数人说话。

再比如姚松乔所提到的,女性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强调相互关系的价值,那么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就更容易与公众拉近距离。

除此之外,她也表示,由于女性在生活中扮演着子女、妻子、母亲等多重重要角色,她们选择的议题也更倾向于对周围人,对所处环境是有所帮助的,而不是全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突出个人的立场。

当女性科学家把这些温和的情绪、友爱的氛围与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展示到公众面前时,能让人们看到科学不一样的色彩和气场。

《中国科学报》 (2018-03-3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