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3 8:56:48
选择字号:
奏响新时代“融通”强音

 

■张林

今年,融通创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名词。融通创新,也让新时代的创新画面发生渐变,更为清晰;让创新驱动发展的剧情得以推进,演绎新故事。

以形成科技创新倍增效应为目标的融通创新,是李克强总理近年来极力推崇的理念之一。仅去年,总理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即强调,“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创客融通创新”。此后在科技部考察时,他又提出“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通”“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三个促进”阐明了融通科学和技术,进而融通科技和经济的两个重要层面及其内在联系。

科学技术创新,是从基础到应用的嬗变。一直以来,基础研究多在大学和研究所进行,应用研究多在企业中展开。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可能对他工作的实际应用并不感兴趣,而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可能并不在意理论形态的知识的真正价值。置于全球创新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这两种“极端”的研究类型,以及推而广之的社会层面的局部创新、技术孤岛,已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当前,科学研究和技术变革的节奏日趋紧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基础和应用之间的交叉渗透、协作合作的态势越来越强,由应用激发的有明确导向性的基础研究也越来越凸显。这些都表明,打破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建立交叉网状的关联,已成为顺应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大势所趋。

由此,将融通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深意已跃然纸上。融通创新,既要融通创新链条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又要融通产业链条上的高校院所、企业、组织,一方面是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另一方面是更好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而贯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渠道,则是根本所在。

今年1月31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也强调了“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的问题。《意见》提出“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打造成为融通创新的重要载体”,为融通创新明确了可供操作的方向。

无疑,融通创新已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趋势所在,更是我国动能转换、“质”“效”并举发展的重要杠杆。有了这个杠杆,不仅能撬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更能撬起科技成果转化的轮轴。

《中国科学报》 (2018-03-13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