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奕 邹仁英 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3 9:11:15
选择字号:
孙宏祥:从助手到高手,只需等风来

 孙宏祥(左)

■本报通讯员 吴奕 邹仁英 记者 温才妃

新学期的第一堂《大学物理》课上,江苏大学建筑环境与新能源专业大一学生听到了两个精彩的人物故事。

任课教师孙宏祥告诉他们,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他们的学长,一位本科时发表高水平国际论文,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研;另一位《大学物理》课第一学期考了5分,第二学期找到了学习兴趣考了93分。“大学生不仅是上课、下课、做作业,还要了解大学四年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怎么来实现。”一句句话,说到了学生的心坎里。

孙宏祥有一句名言:“把本科生当作博士生来用,把硕士生当成高校教师来培养。”短短4年时间,他指导本科生发表21篇SCI论文,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省级大创项目6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大把的案例验证了一个事实:本科生能做的不只是科研助手,只要给予足够的平台、机会,加以信心的塑造、兴趣的激发,他们从事的科研项目就会犹如裂变的细胞,迅速开花结果。从助手到高手,只需等风来。

投石问路得章法

“同学们,除了医学手段,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延长生命?一个人能不能从未来穿越到现在成为他父亲的父亲?”在《大学物理》课堂上,孙宏祥常常提些充满科幻而又暗含哲理的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大学课堂要有出勤率,更要有抬头率和点头率,作为青年教师的孙宏祥把课堂的关键之处定位于趣味科技,在课堂引入更多的现代科技元素。充满创新和激情的授课风格也让孙宏祥成为了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镇江市十佳教师、校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

“大家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现象吗?隔着一堵墙,你能听见对方的声音,而对方无法听见你的声音。”课堂上的问题引起了工程热物理专业学生黄玉磊的兴趣,他加入了孙宏祥的课题组,开始了多机理波导结构的多频带声单向传输效应的研究,后来这篇高质量的文章刊登于物理学世界顶级期刊《应用物理快报》,黄玉磊也成功免试保送清华大学硕博连读。

适当放手助成长

最早带本科生做科研时,孙宏祥也认为本科生只能当助手,处理下数据、计算算法而已,“安排做什么就只会做什么。”后来,为了让本科生熟练地掌握各种科研方法与工具,孙宏祥转变了思路,从项目选题、项目申报、项目开展、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指导。

这种模式持续一段时间后,孙宏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啃硬骨头,他只做方向上的指导。

夏建平是这种新的方式下培养的第一位科研明星,他的成长来自于孙宏祥有些近乎“残忍”的“揠苗助长”。夏建平本科三年级时才进入课题组,孙宏祥要求他第一篇论文就按照SCI论文级别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这看似“揠苗”的举动让夏建平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本科期间发表4篇SCI二区论文,本科毕业时已达到南京大学博士生毕业的标准。

在学生刘宸的记忆里,一进课题组就要阅读全英文文献,这一近乎苛刻的要求被刘宸戏称为“大学式看图作文”。后来刘宸荣获江苏省物理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在大学期间发表三篇SCI论文。其中,有两篇SCI论文是在跟随孙宏祥做毕业设计的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

孙宏祥认为,夏建平的成功不是个案,在夏建平之后又有越来越多的“夏建平”出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互动下又助推了学霸的养成”。

站得更高看创新

多按“重启”,少按“删除”,这是孙宏祥在育人过程中摸索出的定理。“老师,我们设计的器件只能实现‘或逻辑’‘与逻辑’功能始终没办法突破!” 团队成员左承毅一个月反复调试依然解决不了技术问题,她一度怀疑自己的方向。孙宏祥提示,多次检查运算流程,不要急于删除以前的研究思路,并启发学生通过建立波导结构引导相干波实现了全部的声逻辑功能。学生这篇名为《基于多端口圆形波导的宽频带逻辑门》的论文已在《应用物理快报》上发表。

目前,孙宏祥的科研团队已经有18人的固定规模,本科生占到了10名。有强大的本科生团队支持,孙宏祥自身的收获也很大。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2017年,孙宏祥荣膺“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导师奖”。

孙宏祥说,他还会以滚雪球的模式不断吸纳培养本科生进入团队。正如他最热衷的爬山运动一样,他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并加以坚持,自己就能够带领本科生翻越一座座科研的高山。

《中国科学报》 (2018-03-13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