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7 8:43:56
选择字号:
李志勇:科研与教学“共生”

 李志勇

■本报记者 黄辛

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共生”是许多海洋低等生物的生存之道。几亿年来,海绵与共生微生物协同进化,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是研究自然界共生关系与生物协同进化的很好的模型,同时也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资源。

多项国家级课题与项目负责人、教育部百篇优博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看似互相独立的工作,对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教授李志勇而言却并不是彼此封闭的。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志勇正致力于将自然“共生”理念应用于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探索“科教共生、交叉渗透”的教学模式。

坚守讲台,建设优质教材与精品课程

2002年,李志勇瞄准海绵全功能体这一国际热点,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海绵共生微生物研究。迄今,李志勇团队已对我国南海、东海的40多种海绵的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基因、代谢产物、分子生态学等进行研究,建立了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基因组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化学等学科交叉的海洋共生微生物研究平台与技术体系,成为国际上海绵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核心实验室之一。

实际上早在2001年,李志勇就结合生命科学前沿和生物工程技术最新技术热点,在国内高校中开设《细胞工程》本科课程。当时国内仅有一本1988年出版的“细胞工程”科普书籍,国内高校尚无细胞工程课程教材。授课两年后,他下决心编写一本适合国内高校的细胞工程教材。

2003年3月,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加上深夜冒雨骑车回家,让李志勇受凉感染了病毒性面瘫,但是为了不耽误教材编写进度,他在2天后经同事提醒才去医院检查。在治疗期间,他依旧忘我投入,于2003年8月出版了我国高校第一本《细胞工程》教材。后来李志勇经常开玩笑地自嘲说:“差一点残疾不能上课了,真是后怕啊。”

随后的十年里,李志勇陆续构建了包括理论、实验、中文、英文、传统与数字化Icourse教材在内的“细胞工程”立体化系列教材体系。其主编的细胞工程全英语教材《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入选国家“走出去”工程。至今,《细胞工程》教材总发行量突破15万册,被国内包括多所“985工程”院校在内的百余家高校选作教材。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受众规模小,还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发行量实属不易。

在精品教材建设的同时,李志勇还不断探索和完善细胞工程课程体系。他自己掏钱建设了细胞工程课程网站,3年的时间,访问量就突破了10万人次;他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录制了36学时、32学时两套的细胞工程课程录像,放在网上供全国的学子们免费学习。

2005年,李志勇负责的细胞工程本科课程入选上海交通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完成这三步用了整整10年时间。2013年细胞工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上海交通大学首批7门上线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学堂首批上线课程,在国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科教共生,探索“研究型教学”新模式

李志勇说:“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课堂教学能够单独完成的,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开展科研实践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十分必要。”

在课堂教学中,李志勇一直致力于探索并优化科研与教学共生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研究背景,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他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知名教授和教学骨干加入教学团队,一起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备课充分、趣味性强、课堂氛围佳、教学方式创新点多、融合最新研究进展”是历届上过此课的学生对于李志勇课程的评价。每节课开始,李志勇往往从精心挑选的案例开讲,结合前沿科研成果解读细胞工程的新技术和新发现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听课积极性。每一节课最后几分钟,通过小结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展望,开拓学生视野。

李志勇还将一些科研成果转化出适合本科生的探索性综合性大实验,让学生根据专业基础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李志勇经常对学生说:“我在课堂中的角色就是一个导游,而不是一个演讲者,带领大家领略知识的大好山川,尤其是体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知识探究之美。”

言传身教,进行全人的能力与素质培养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同时也是在细胞工程研究领域最早产业化的代表性植物,正如诗书中所言“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李志勇要求自己和学生能够像兰花一样,在科研和生活中始终保有内敛风华。

他说,科技没有国界,也没有好坏之分,主要看掌握在谁的手中。越是掌握最新技术、知识能力强的人,越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守住心中的底线,以服务人类、造福人类为宗旨。”

李志勇既注重实验室和谐文化建设,又重视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他致力于在实验室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培养研究生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师兄师姐指导帮扶师弟师妹,鼓励主动配制公共试剂和常用耗材,实验台面随用随打扫,待人接物热情大方等。同时,李志勇在规则意识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例如要有时间观念,讲规矩,坚守学术诚信和做人诚信。至今,李志勇已有50多位研究生毕业,很多研究生多年后回忆起他的言传身教,仍感受益终身。

何丽明是李志勇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招收的第一位硕士生,留校工作后又读了李志勇的博士,他说:“李老师虽然对学术要求严格,但是生活上像朋友一样关心帮助他,亦师亦友”。

“挖掘乐趣并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是李志勇永远追求的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8-02-27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