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萍萍 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7 8:53:06
选择字号:
孙军团队:“微纳尺寸化”让金属更强韧

 

■本报通讯员 朱萍萍 记者 温才妃

大家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金属材料的强韧化也是如此。

所谓强度,就是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所谓塑性,就是材料在断裂前能够变形的程度,而韧性则是两者在一种能量耗散上的类乘积式综合度量。

但遗憾的是,金属材料的强度与塑性/韧性之间通常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反向制约关系,并已成为该学科发展的理论障碍和技术瓶颈。特别是金属的理论强度,或称为理想强度(无晶体缺陷的理想晶体的强度),被视作金属强度的天花板,而在达到其理想强度的同时兼具塑性更是现有金属难以企及的梦想高度。

近日,西安交大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孙军团队用一项历时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微纳尺寸化能够让金属达到其理想强度并同时兼具大的塑性。他们完成的“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探秘金属材料特性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金属结构材料的强韧化亦是如此。孙军团队从晶体缺陷入手,巧妙利用材料强度的内在与外在尺寸效应,为突破这一基础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深入的研究,团队发现,利用微纳尺寸金属单晶中孪晶变形抗力愈小愈强的强烈晶体外在尺寸效应,在微柱直径减小到亚微米时其最大流变应力就可以达到其理想强度值,并保有相当的压缩塑性。

随后,团队充分利用组元层厚度这一内在尺寸效应,结合其微纳柱体的外在直径尺寸效应,实现了层厚等于或小于10纳米的亚微米柱体压缩强度均可超过同成分非晶合金的理想强度,并具有超过20%的压缩塑性。

该项目在《自然》《自然材料》等一流期刊发表的8篇代表作,被SCI他引577次;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并被收入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编写的3部学术专著;包括国际断裂大会50分钟主旨报告在内的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0次;获国际权威学者在《自然材料》等杂志上正面专题评述5次;部分成果入选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际权威学者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该项目“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的直觉”,“为同步提高合金强度与延韧性提供了有效途径,是一个非常好的、精致巧妙的、典型的范例”“提供了业界一直追求的高强韧性能组合”。

让交大走向世界舞台

1999年,孙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后,开始组织并带领团队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当时科研条件很差,我们还没有自己专属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学校没有能力加工科研所需材料,学生们就一趟趟跑外面实验室。”实验屡次失败,虽然深受打击,但是团队成员从不轻言放弃,大家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做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磨炼了坚强的意志。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0年初,团队成功发现金属孪晶变形的强烈晶体尺寸效应,并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实现了西安交大《自然》论文“零的突破”。8年过去了,提到当时论文发表时的情况,孙军依然激动不已:“由于有时差,发表当天凌晨我就起来看文章。能够为交大贡献第一篇《自然》,每位成员都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谈到从零开始取得成功的秘诀,孙军认为,这是因为团队成员都坚守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写在教科书上,被国际同行认可,让西安交大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西安交大。

“能够和这样的团队成员合作,我感到三生有幸。”孙军对于自己的团队充满感恩。用他的话说,在交大西迁精神的滋养下,团队每位教师都有着“革命的集体英雄主义”情结。任晓兵、单智伟、马恩和李巨等多位教师团结互助,丁向东、刘刚等教师人品高尚,余倩、李苏植和张金钰等众多学生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张金钰在团队已经十年,从学生到老师,再到今年国家“优青”获得者,不变的是他对团队的感情。“团队战斗力十足,有凝聚力,在科研上我们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师生,带动大家不忘初心、为科研之路奉献青春。”

《中国科学报》 (2018-02-27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