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超豪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8/6/7 11:13:11
选择字号:
从《急诊室故事》到全媒体平台,王韬努力探索医学科普之路

 

 
u=1661619946,4132612849&fm=27&gp=0.jpg
 
最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人民大会堂前的留影。这次,他作为上海医疗领域唯一一名“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座谈会,他心中十分激动。
 
从2014年参与拍摄《急诊室故事》开始,王韬就致力于医学科普传播领域的开拓。创建全国首个以在职医生为创作力量的医学科普传播平台“达医晓护”,到在高校开设医学传播课程,他还想将“医学传播学”拓展成为一个学科。由于在医学科普上的努力,王韬还与同事一起,获得了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王韬将这些都视为对他过去医学传播工作的肯定,同时这也将是他未来继续探索的动力。
 
漫天谣言 源于医护人员失位
 
2014年底,纪录片《急诊室故事》热播,六院急诊部被置于聚光灯下,也让主任王韬开启了科普之路。王韬说,是一件又一件“急诊室的故事”让他意识到,做好医学科普对社会将有巨大的价值。
 
441312401.jpg
 
在王韬看来,医学科普的内容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谈病”,传播健康知识。比如某种疾病如何防范、如何康复;
 
二是“谈看病”,教大家生病后如何就医。“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病人拨打120时信息描述不完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王韬说,什么时候看急诊,什么时候看门诊,医保如何使用,这些其实都需要普及;
 
三是“谈医学科学精神”,让老百姓理解“医生是人不是神”,传播科学的生死观,缓解当前突出的医患矛盾。
 
由于背后庞大的利益链条,网络上充斥着大量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医疗“科普”信息。根据北京市科协的一份统计,近几年的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中,有70%以上与健康和医疗相关。王韬认为,流言满天飞,源于专业医护工作者在医学科普中的缺位。
 
“你不做,自然有别人抢着做。如果医护人员能自己产生内容,再传播内容,那受众看了心里才能有谱。”王韬说,当前健康传播学的明显遗憾就是,许多信息的来源并非专业医护人员,而平台往往只关心传播效果,挖空心思让更多人点开阅读,对内容缺乏把控,也没有专业能力去把控。而这,正是王韬提出的“医学传播学”所努力改变的。
 
探索前行 要品牌不要“粉丝”
 
打造一个创作运营均为在职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的医学科普平台,在医学传播领域是个创举。王韬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达医晓护”平台应运而生。他团结了全国20多个省市两三百名志同道合的医学专家,内容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2017年,“达医晓护”保持了每天更新的记录,年原创作品500部,阅读总量超过两亿人次。
 
医学专家们把控内容,王韬则在渠道上下功夫。除了微信公众号,“达医晓护”在人民网、中国网、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上都有平台,年轻人扎堆的知乎、微博等也没有“放过”,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媒体医学科普平台。
 
在王韬看来,平台只是媒介,他并不在乎微信公众号上“粉丝”的数字,而更在意“达医晓护”这一品牌的价值和公信力。“互联网时代,平台更迭的速度非常快,公众号或许也终有被取代的那天,到时候粉丝数量就没有意义了。”王韬说。
 
timg (10).jpg
 
“达医晓护”的成功没有让王韬停滞不前,他仍在继续探索。王韬说:“达医晓护和所有公众号平台一样,是纯知识输出型,受众读文章、看视频,缺少和医护人员的互动。”这一想法,促成了另一平台——“智慧医典”上线。
 
通过“智慧医典”,受众可与专业医护人员展开简单的问答,对各类疾病的防治形成初步的了解。同时,平台上会定期更新各类调查问卷,例如“公民健康科学素质调查”、“你有没有骨质疏松风险?快来测一测”等。你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分数、打败了朋友圈中多少小伙伴,既学到了医学科普知识,同时实现了传播。而医院则可以通过这些问卷获得大量数据,展开流行病学的分析和研究,造福社会。而“智慧医典”与健康保险、科普杂志的合作,或许也是科普产业化探索的一条新路。
 
医学传播 用理论指导实践
 
本就工作繁重的医护人员,是否还应该在百忙之中投身科普工作?面对这样的疑问,王韬认为,以往医疗领域从未把传播视为一种科研工具,但实际上,把科普做好对于医学的临床工作大有益处。“从广义上说,科普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医学素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比单纯的看病意义更大。而对于医护人员个人,各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提升科研的视野和宽度,促进他们的学术研究。”王韬说。
 
timg (11).jpg
 
为了让医护人员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提高传播能力,王韬目前的另一项工作,是构建一门“医学传播学”课程,这在国内也是一大创举。
 
“以往的医学科普更多是活动化,比如组织了一场咨询,开设了一堂讲座,很少去发掘医学科普的学术内涵。”王韬说,好的医学科普应该构建从选题、实施、到评价和反馈的学术闭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
 
据悉,王韬团队开设的“医学传播学”课程,已申请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下学期的选修课程之一,并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建成了“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未来,或许会有一批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开启医学科普的新时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