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15 8:52:39
选择字号:
必须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学习札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同时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我们要着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中来。

要为人才提供实干创新的沃土。人才是在肯干事、能干成事,特别是能干成难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要为人才创造干事的机会,在实践工作中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让他们更多地参与项目管理决策,牵头承担重大课题,获得专项经费支持、领衔产业攻关项目。要为人才提供创新的环境,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奖项对青年人才的激励作用,及时发现、培养和举荐优秀青年人才,帮助解决青年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要深入推进“育引聚用”相结合,解决好梯次型创新人才的存量和增量。要革除旧有的育人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要将刚柔并济的待遇资源等硬环境与文化氛围等软环境相结合,延揽一流人才,打造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的高地,推进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交集发力,形成“资金—项目—平台—人才”四位一体的矩阵模式,集聚资源优势、建好新平台,在全社会形成育引聚用的生动局面。

要把人才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人才梦与中国梦相辅相成、经脉相连,为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贡献。要鼓励有为人才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个人的科技创新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目标引领,坚持互动引领,坚持岗位引领,注重服务国家改革全局,注重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问题。——郑晓静

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板壳非线性力学以及风沙电对电磁波影响等研究。

融会贯通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表面上看是科技创新问题,实质上是人才支撑问题。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也面临着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高精尖缺”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诸多挑战。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推动“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以“高精尖缺”为发展导向,以“人才红利”促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要用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全社会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创新人才、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破户籍、地域、年龄的限制,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同时要加强创新成果保护工作,让创新人才的合法利益不会轻易受损。政府部门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文化创意成果保护办法,防控知识产权风险;扫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障碍,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合理的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见习记者高雅丽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11-1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