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8/10/10 9:36:49
选择字号:
中青报与国科大共话改革开放40周年

 

本报北京10月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197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华罗庚先生为《中国青年报》复刊题诗,寄语青年人‘放眼世界谁为主?中国青年,世界青年’‘改造河山现代化,责挑双肩,欣挑双肩’。今天重读,这不是对‘强国一代’的殷切期待吗?”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坤在今天举行的强国使命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说。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报社和建校40年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联合主办强国使命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共同探讨当下中国科教界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总结我国高等教育恢复和发展40年历史,如何培养担当科技强国使命的时代新人。

4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8年的10月9日,国科大1978级研究生入学报到,中断了12年的研究生教育恢复;几乎同一时间,1978年10月7日,在“文革”中停刊12年的《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并以其清新活泼的风格和理想主义情怀,陪伴几代青年成长成才。

国科大校长李树深表示,这种因缘际会,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历史的必然——正是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技和教育的春天,并由此迈入稳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40年。40年来,两家单位在培育人才、服务青年,引领科技、发展教育等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坚定力量。

在这40年间,国科大培养出了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累计授予16万余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近8万人;2018年首次授予290名本科生学士学位。40年来,国科大培养的学生有10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有25%是国科大的毕业生。如今,国科大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研究生培养机构,目前在读研究生4.9万名,在读本科生1500余人,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100多所研究所正积极探索、实施“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向着“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迈进。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致辞时表示,科教融合是中科院高等教育体系的鲜明特色。虽然科教融合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组织模式,但是它的核心理念一直是通过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让学生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学习和实践。他指出,国科大从高端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紧密融合,大规模成建制地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形成了一种可借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中国青年报》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多年来也长期关注和报道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和教育事业。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坤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宝贵经验是,设立一些特区,就像做实验一样,测试一下可行性,测试一下耐受度,最后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推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科大就是科教领域的一个“特区”,无论是开创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先河,还是独特的“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中青报历来十分关注这片“试验田”。40年来,国科大作为“科教融合”的积极倡议者、大胆实践者、价值分享者,贡献了一种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道路。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入挖掘和展示“科教融合”模式的独特内涵及育人价值,也是此次高峰论坛的一个宗旨所在。

在中国青年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飙看来,我国上一代和现在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已经用实践解出了“李约瑟难题”。如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当下的青少年更应该传承科学家勇于在黑暗、寂寞中探索的精神,肩负起“强国一代”的使命,不能在娱乐至上、享受至上、金钱至上这样错误的价值观中迷失自我。

“40年间,我们与改革开放相伴,随思想解放前行。在中国呼唤爱国,呼唤进步,呼唤科学,呼唤民主,呼唤企业家精神,呼唤让国家向上向善的力量。”张坤表示,我们始终关注和推动解决青年成长发展面临的问题,倾尽所有心血,付出所有专注。近几年来,中国青年报一直在进行全媒体融合探索,中青报特色的“融媒小厨”已于2017年4月27日正式开张。

如今在《中国青年报》复刊40周年之际,社会上也掀起了一波与这份报纸有关的“怀旧热”。张坤说,中国青年报67年的报史,影响所及,差不多已囊括了每一代人,90后、80后、70后、60后,每一代人都能从这份报纸中找到铭刻在心中的印记。怀旧,不仅因为我们都受过这份报纸或多或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份报纸已经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历史中。

张坤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时代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图景,面对历史的天空和人民的命运,中国青年报努力真实地记录,发出时代的强音。

作为中国科学院1978级研究生,白春礼也见证了中青报复刊40年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大胆创新和全媒体转型。他表示,多年来,中国青年报记者们“用脚采访、用心思考、用笔还原”,持续报道中科院矢志不渝推动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和一线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精神风貌,为中科院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他希望中科院、国科大与中青报能进一步加强合作,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植人才成长的沃土,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0日 01 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