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31 9:40:47
选择字号:
福建:院县合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福建农科院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调研。福建农科院供图 

■本报记者 秦志伟

自从挂职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副县长以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方少忠研究员下乡的时间更多了,接触农民的机会也多了。他发现,目前农民对“种植什么能赚钱”的问题尤为关注。在方少忠看来,问题实质是农民对全产业链体系依靠的迫切需求。

但现实情况是,农民自身并不能构建起完整的农业产业链,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记者了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采用院县合作的形式,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带动精准扶贫为思路,建立了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年我院又与古田县等8个(县、市、区)签订院县合作协议,至今与我院签订合作协议的县、市、区已达19个,其中贫困县7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处副处长方志坚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让农产品走出“孤岛”

在方少忠看来,“种什么能挣钱”问题实质的背后,衍生的是“种植什么”“怎么种植”“市场在哪”等涉及资源、资本、市场、管理和信息等全产业链要素组合的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正是包括方少忠在内的福建农科院科技人员一直思考的问题。光泽县黄溪村是方少忠挂职以来,调研次数比较多的地方。据介绍,水稻是这里传统特色作物,但当地土地资源有限、产能低,种植面积小而分散,生产种植品种混杂,形成了产品“孤岛”。

以水稻品种为例。光泽县农业局副局长邱学文介绍,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达200多个,产量、质量良莠不齐。

而黄溪村正是闽北典型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2017年3月,福建农科院与光泽县签署院县合作协议,其中一项就包括在黄溪村引进福建农科院优质水稻品种,并以规模化种植为抓手,构建生态优质稻全程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

福建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赵健研究员是农科院对接光泽县的负责人,他对黄溪村开展1000亩规模化成片优质水稻的情况比较了解。赵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福建农科院从品种引进、栽培管理、病虫防治、采收加工全产业链等多方面进行技术服务,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达 40 人次。

比如,建立物联网的生产动态监管和远程技术服务。赵健介绍,生态优质稻生产从田间地头开始,引入生产可视化、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农业技术,建立基于二维码的生产可追溯系统,应用于优质稻的生产管理全程,实时为水稻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精准支持。

赵健表示,通过标准种植规程的导入与实时技术服务,1000亩良田顺利生产出优质生态稻米,再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

目前,黄溪村1000亩生态优质稻亩产600公斤,比原来增加100多公斤。同时,生态优质稻销售价格从1.5元/公斤升至2.5元/公斤。

“这1000亩的实验田将成为我们的样板基地,村里和合作社还要联手申请商标,打出光泽本地优质稻米品牌。”黄溪村村主任陶福明告诉记者。

基于黄溪村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意愿,当地政府组织正将资源、资本和市场进行融合。“最终目的要形成稳定的农户、资本、市场三方的‘命运共同体’,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促进‘命运共同体’良性发展,保护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持续增收。”方少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悉,2017年福建农科院共有10个项目在光泽县进行技术服务与技术示范。除了生态优质稻,还有蔬菜良种及安全栽培、茶叶品质升级及加工、中药材种植技术、鳗鱼工厂化养殖等技术服务与项目示范。

一个县一支科技服务队

福建农科院在南平市光泽县的行动只是院县合作模式的一个缩影。方志坚向记者介绍,2017年福建农科院安排9个研究所对口帮扶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个挂钩重点县组建了一支科技扶贫专家服务队。

据了解,在实践中,科技服务队以科研成果为支撑,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培育与提升为重点,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比如,为解决云霄县山药良种缺乏、栽培耗时、费工、成本高、深加工产品少等难题,福建农科院专家们选育了3个适宜在云霄县示范推广的优良品系进行示范栽培,并结合浅生槽种植技术,开展节能栽培的示范与推广,指导企业建立了1200余亩浅生槽栽培示范基地,并在周边县市辐射推广6000余亩,创造经济效益400万元。

同时,福建农科院还重点支撑和打造了宁化县河龙贡米、屏南县高山蔬菜、政和县白茶、古田县水果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公共品牌效应明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解决实际问题是科技服务队的一大工作亮点。南平市政和县茶叶主产区海拔均在1000米左右,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高端白茶产品采摘主要集中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采摘周期较低、海拔产区更短,而当地采用的传统白茶加工工艺每批次生产历时60~72小时,且因茶叶青气问题,需贮存三月至半年后才能出售,较长的加工时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此,福建农科院茶叶所科技人员研发出白茶萎凋前期低温低湿、后期高温高湿的白茶复式萎凋创新技术,有效缩短了白茶加工时间,并促进产品退青熟化,解决了白茶新产品的产销矛盾问题。在政和云根茶业有限公司应用该成果生产的白茶新产品云根牌白牡丹,参评第十二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获得一等奖。

据统计,2017年福建农科院向贫困县下派科技人员337人。其中,扶贫项目专家201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选派对象107人,像方少忠一样担任县、乡科技副职干部16人,驻村蹲点13人。

新型主体带领农民尝到甜头

农业增效最终目的是农业增收。福建农科院通过服务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培育壮大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探索“科研单位+合作社+贫困户”“科研单位+企业+贫困户”等形式,增强带动效应。

帮助贫困村组建农民合作社就是其中一项。2017年,福建农科院共协助组建合作社8家,“184个扶贫项目中有67个是帮扶合作社或与合作社协作帮扶农户。”方志坚说。

如由福建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牵头,村委会与菇农协商,以菇农入股、申请扶贫项目支持等形式组建了古田县奎楼银耳生产专业合作社,同时专家们还帮助合作社改造菇棚菇房种植银耳,建设冷藏库,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向菌包厂提供定向补贴,不仅降低奎楼村银耳栽培户的采购成本,还能提供菇农额外的风险保障,使菇农获得稳定收入。

同时,福建农科院还协助培育当地科技型企业。方志坚介绍,目前已在企业建立了45个联合研发中心或科研工作站,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同时,研究所、企业和贫困户签订协议,实施“科研单位帮扶企业、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

以畜牧所与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乡海宏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为例。据了解,双方合作研发出以建宁白莲的壳、叶、蓬为原料的新型饲料配方,申报发明专利1项,获得实用新型授权专利4项。而公司以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带动周边贫困农民共同致富,并与客坊乡政府总结扶贫经验,在“两减两免一上浮”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立精准扶贫模式。至今,公司已帮扶贫困户36户113人脱贫。

此外,福建农科院还积极推进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等建设。截至2017年底,福建农科院对30家长期合作、成效突出、显示度高、示范带动性强的基地授予院级科技示范基地称号,其中10家落户在省级贫困县。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技术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2017年,福建农科院共开展技术培训160场,参训人员13821人次,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等依靠科技致富并能影响、带动周围群众致富的人。

“今年,将认真贯彻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方志坚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1-31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