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9 9:49:46
选择字号:
画家文蔚:大朴不雕 知行合一

文蔚 

 

《帘卷西风浅醉时》

45cm×60cm 2017年作

《寂寥心境清》

24cm×27cm 2017年作

《古贤逸事(小品)之御风而行〈列子〉》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社交软件的发展,看画聊艺术,变成了一股新的流行。遗憾的是,相较于素雅庄重的中国画,更多人乐于追捧颜色鲜艳、更具现代感的西方绘画作品。

但其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韵精神,正是蕴藏在看似简单的浓淡笔墨中。不久前,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文心蔚然”文蔚书画展全国巡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展出画家文蔚的60余幅中国画、书法作品。

新创作的巨幅作品《周穆王见西王母》,高4米、长9米,由六张丈二匹拼接而成,展现了周穆王乘八骏西行万里与王母相会于瑶池之上的情景。开幕式后观众云集在《周穆王见西王母》前欣赏,赞叹女画家怎会有如此驾驭重大题材、惊人巨幅的创作魄力。

日前,文蔚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画、对于人生的诸多感悟。

既是传承者,也是布道者

《中国科学报》:可以看出,最新展出的《周穆王见西王母》巨幅作品颇受大家喜爱,当初你是如何想到这个题材的呢?

文蔚:周穆王驾八骏之乘,西行万里,宾于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这个故事可以看作中西文化交流之始,已为千古佳话。李商隐也写过: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与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非常契合,所以我就创作了这幅作品。

《中国科学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为灵感的,包括G20峰会上展出的《马可波罗中国行》。当时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文蔚:G20峰会本来就是中西友好的一个活动。站在我的理解角度上,我觉得这个是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杭州第一次面向全世界的时候,是马可·波罗记载的,当时他就觉得杭州是一个天堂之城,非常美好。我觉得可以用历史来表现当今时代里的盛事。

《中国科学报》:《马可波罗中国行》同样是一幅巨幅作品,用了四张丈二匹,这是中国画里最大的宣纸了。

文蔚:《马可波罗中国行》画出来之后,大家都说女性艺术家没有画过这么大的画。工具是为创作服务的,当时我就有非常澎湃的激情,我觉得我太爱这个世界了、太爱中国了,由心而发。感恩这个时代赋予的一切,也赋予我表达自我的机会。所以我感觉只有大画才能够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

《中国科学报》:这样的大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也有人称你为一名“布道者”。你是如何理解和传承中国画的呢?

文蔚:中国画历来有大美之说,就是厚重、苍茫、博大,这是中国画的精神。一种大美,庙堂之器,只有这种雄浑壮阔,才能够代表中国声音。曾任中国美院院长的潘天寿先生,倡导东西方文化要拉开距离,他说过:“时髦玩意儿我也不懂,但我只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不能丢。”这特别感人,我也一直牢记在心。

大朴不雕的中国指墨画

《中国科学报》:你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选取了中国指墨画这样一个相对陌生的主题,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指墨画吗?

文蔚:指画,又称指头画、指墨画或手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独特的绘画工具、技法而得名,也曾被归结为一类画种。由可追溯的画史资料看,指画据传始于唐代张璪;而依传世绘画作品看,较为可靠的指画作品出现在明末。清初高其佩通过毕生实践,在清初画坛轩然独出,并为指画争得一席之地,且影响广泛。真正为指画争取较高艺术地位之代表人物为潘天寿,在20世纪中期,潘天寿的一系列巨幅指画作品使中国美术界对指画刮目相看。

《中国科学报》:用手指作画,工具简单,但想必难度很高。什么样的人才能画指画呢?

文蔚:作为一种绘画表现形式,指画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源头,在中国哲学的道家思想里。合物我,一天人。指画作为一个画派和艺术运动,既有一定历史地位,也有当代价值。结合绘画史来看,指画佳作皆需立足于纯熟而长久的毛笔画创作实践基础之上,只有天分高、学力深、胸襟阔达者,方可成为指画大家。

《中国科学报》:指墨画的趣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蔚:第一,在于高其佩所言的“不过求无笔墨痕”,别开生面。第二,在于奇趣天成,似天籁自鸣。潘天寿曾多次谈及指画之奇效奇趣,在于“所画种种,常常出乎意料,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韵到墨不到的好处”。第三,在于率意为我法,误中得神味。钱松道:“古人说‘画贵有误笔’,指头画,笔笔误,和用毛笔画出来的画,趣味不同”。指画的这种注重即兴状态与偶然效果的审美取向,更为接近艺术的本真。第四,在于简淡天真,意蕴通禅。

知行合一,抵心之彼岸

《中国科学报》:你自幼接受传统教育,除了绘画之外非常注重各种知识的吸收,绘画功力更是日渐深厚。绘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蔚:一种使命感,是责任,也是梦想。很多人说我一帆风顺,但这其中肯定也有曲折。但你要知道无论周围环境是怎样,你就是要一根筋。换种说法就是死脑筋,就是这样一直走。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说的就是道路很宽阔,但很多人偏偏喜欢羊肠小道。很多人觉得自己追求的东西很棒、很鲜艳,但他没有认识到根本,他向往的那个东西可能只是一只萤火虫或者火柴光,而并不是太阳。只有迎着太阳去走,那个才是永远不竭的光和热。我觉得要把自己放到一个大的坐标当中,然后一步步去完成。

《中国科学报》:你最终的艺术追求和向往是什么呢?

文蔚:一个人很重要的就是选择,到了一定程度你要非常清醒,自己现在要做什么。我们不是奔着衣食去的,要直达的是自己的彼岸。不敢说像王阳明所谓的“人人皆是圣人”,但这就是我们的彼岸,我们在不断地修炼,不断从每件事情上去修心。或者说,在奉献当中达到自己人格的完整。

“知行合一”,我们现在说得很多了,甚至有些人觉得太说教了。但认识加上作品,不断地修炼自己,然后相互去补充和完善,这就是我们最终的彼岸。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其实就是在思考这些问题,这是职责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18-01-19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