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15 9:47:46
选择字号:
石硕:让科学普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石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的科学普及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战略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是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莅临“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作出的重要讲话,这段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意义重大。

科学素质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更是持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6.2%,近两年总体水平略有上升,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0%。“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致力于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坚实塔基,基础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才能越高越壮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在谈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社会创新驱动力的重要前提。同时,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任何一个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科学素质相对落后,都将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是实现中国梦的障碍。所以,大力加强和推动科学普及,让社会公众,尤其是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科学,实现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首先要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这需要社会各界,包括科研院所、媒体机构等的正确舆论导向。

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第一线的操作者,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但高素质的劳动力必须以本国为主。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各类高端人才,更需要提升全民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仅关乎产业开发,更是如何让整个社会不但富有而且高雅文明的涉及人民精神追求的大问题。促进亿万人民群众对科学的热爱喜欢,将校正目前文化生活领域的诸多偏颇。

科学指导社会,科学引导社会,社会才会和谐友善,充满正能量,同时也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

一直以来,习近平同志都对科技工作者寄予了深切厚望。2012年8月,他出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发表了《携手探索浩瀚宇宙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要求科技人员和科普工作者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为己任,要求我们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我们更加坚定以科技回报人民的崇高信念。

2016年9月,当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之际,习近平同志亲致贺电,充满感情地说,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袖的胸襟与眼界,他考虑的是人类社会的福祉与整个历史的传承。

“中国梦”由每一位同胞的美好梦想组成,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中国梦的基色,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是中国梦的亮色。我们回顾百年前的图片,出现在镜头前的中国人往往神情自卑、面部呆滞、眼睛空洞,而现在潇洒地走在世界各地的当年孔乙己、闰土的后代,自尊自信、神采飞扬、彬彬有礼,表达科学中国的雍容气派。

当下,科学普及已经被明确放在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创新和科普两翼齐飞,是当下时代的召唤,是强国的命题。我们已经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科学普及的未来之路还很长,科普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科学家加入进来,勇担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文化的使命,助力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报》 (2018-01-15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