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 13:12:46
选择字号:
“一带一路”上的校企对话
首届“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侧记

首届“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陈彬

2017年底,一份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正式对外公布。这份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达到1961.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已经超过3万家,足迹遍及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海外投资步伐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一个问题也就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我们的人才够用吗?

或许是一种巧合,就在该报告发布不到一个月后,2017年12月22日,由江苏大学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该校拉开了帷幕。在这场论坛上,来自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专家所谈论的一个中心话题,便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人才能否适应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对此,他们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找不到的“总经理”

作为一名资深的外交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南南合作促进会会长、外交部原副部长吕新华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为此,他所在的南南合作促进会还专门成立了一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然而,时至今日,这家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却依然空缺着。

“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个有国外经商经验、懂得国际商务规则、英文熟练的人士担任这一职位。为此,我们甚至开出了百万年薪,但仍然找不到这样的人。”在论坛的发言中,吕新华说。

不久前,一家在吉尔吉斯斯坦开设分公司的浙江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希望南促会能帮他们推荐一个人选。这让吕新华很有些哭笑不得:“我们自己的总经理还找不到呢……”

人才难求,这成为了很多与会者的心声。

对此,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在发言中表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推进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急需大批具有跨文化胜任能力的人才。“我们在培养熟悉国际规则、擅长国际交流的‘外国通’的同时,也要协助沿线国家培养更多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道路和熟悉中国标准的‘中国通’,不仅要扩大国际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也要深刻把握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他说。

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高校应该作哪些改变呢?

唯一的解决方法

就在此次论坛召开的几天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看来,这份《意见》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的基础就是科技和人才。”陈锋说,在产业链中间,怎样把创新的要素加进去,也就是把科技和人才要素加进去,就要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产业链相结合,而这就必然会改变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事实上,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的确不适合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国内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将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从知识到课堂的模式,已经决定了人才的落伍,对于高校来说,这就是核心的挑战。” 陈锋说,而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几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就在这次论坛上,江苏大学“一带一路”校企合作国际人才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多家企业现场与江苏大学签订校企战略协议。而早在一年前,江苏大学还联合国内近百家企业,成立了国内首个“1+N”类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江苏大学‘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通过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抱团“出海”的形式,将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就业链的全线畅通。

“当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要求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关键是需要有国际视野、懂商务、懂外语、了解当地文化习俗的复合型人才。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的高校认真思考。”吕新华说。

极其重要的“外来”资源

作为我国地板行业的一家知名企业,安信伟光地板有限公司早在十几年前,便已经将自己的企业设在了万里之遥的巴西,而在巴西建厂之初,找到一个合适的翻译人员就成为了公司董事长兼CEO卢伟光最头疼的一件事。几经寻找,他们最终在一个不大的中餐馆里,找到了老华侨。“中文不是特别好,但能找一个翻译,我们就已经欣喜若狂了。”在交流中,卢伟光回忆说。

正是有了这段经历,当卢伟光将企业发展的步伐踏入非洲时,如何培养一批熟悉中国的非洲留学生便成为了他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正因如此,早在2014年,安信伟光地板有限公司便在江苏大学设立专门的留学教育基金,以此鼓励来华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加热爱中国。

应该说,近年来大型企业联合国内高校,在校设立留学生奖学金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对此,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王胜刚表达了欣喜之情。“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立足可能是当前,却又有着长远意义。”他说,必须承认,解决走出去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必须以本地人才为主,但外国在华留学生也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2016年,我国共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44万人,2017年这一数字还会增加。在王胜刚看来,这些资源是国内企业在国外发展的最优质资源。而当企业愈加重视这份资源的时候,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留学生,则成为了国内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栾凤池表示,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来华留学生质量评估体系,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质量就是生命线,通过建立控制与服务、监督与建设于一体的内部质量体系,切实将日常教育实践转变为质量保障行动,真正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建设的捍卫者和行动者。”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1-02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