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9/26 9:52:08
选择字号:
按生活习惯分宿舍须看学风

 

■温才妃

有一句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日前,这一说法在南京大学分宿舍的问题上得以验证。今年该校启用“宿舍匹配系统”,按生活习惯、卫生情况、学习习惯给新生分宿舍“合并同类项”,这样分宿舍的结果是从此“夜猫子”和“早起鸟”互不干扰。

按何种标准分配宿舍,国内高校一直在探索。

在书院制的模式下,分配宿舍是参照个人兴趣,实现不同专业、地域的组合,它的初衷是为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思想碰撞提供小舞台。相比较按专业分宿舍可谓一大进步。

不得不说,按生活习惯分宿舍也是一种相对科学的分配方式。据调查,大学宿舍的最大矛盾就来自于生活方式的差异。而无法正确处理宿舍矛盾,对于大学生实现高中向大学过渡,乃至将来走向社会独立成人都有着很大影响。

事实上,按生活习惯分宿舍并不是南京大学的创举。早些年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也有类似的分宿舍办法,据媒体报道其结果也是“皆大欢喜”。既然效果良好,为什么没有得到爆炸式的推广呢?

在笔者看来,技术上的问题都好解决,校方最担心的恐怕是按生活习惯分宿舍会导致学生“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比如,一屋子的“游戏党”玩至深夜,次日集体逃课。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实现按生活习惯分宿舍,前提是整体学风必须得以保证。试想一下,除了“游戏党”一宿舍的人逃课,其他同学都到课了,“游戏党”宿舍还好意思逃下一次吗?

而要得到这个大前提,就不是简单地通过按生活习惯分宿舍就能解决的了,也不是说普通院校的学风就一定不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需要的是高校的一系列改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人心向学的传统,这说起来复杂,但须遵从一个原则——就是任何事情勉强不得,片面用纪律性手段加以规制,最后可能适得其反。

同时,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小社会,学生毕业后还要面对各种生活习惯迥异的人,按生活习惯分宿舍须拿捏好尺度,在指标的设定上不宜过多地较真儿,否则被过渡保护的大学生日后走向社会还将滋生更多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7-09-26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