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9/21 9:27:44
选择字号:
以赛为媒,播撒中国机器人希望的种子

 与大学生同台“打太极”的小机器人正在“列队”。赵广立摄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企业应该参与机器人教育方面的事情,但也应该与院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和联动,作为一项长期投入的事业来做。

■本报记者 赵广立

9月15日,第六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TRCC)在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开幕。开幕式上,几百台小机器人与来自武术兴趣社团的大学生同台“打太极”。小机器人阵仗宏大而又憨态可掬的表演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参会的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它们连按快门。

“一下子让这么多小机器人同台表演其实花费不菲。”作为赛事主办方的中国机器人教育联盟理事长、上海太敬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敬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些小机器人一旦拆封就不能再流向市场,开幕式上几分钟的表演说起来有点昂贵。

“不过,通过媒体的镜头,能够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这些小机器人能做什么,进而就会有人对机器人产生兴趣。”李敬来说,自2012年举办第一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以来,报名参赛的队伍年年攀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机器人爱好者参与到机器人竞赛中来,“这说明机器人的群众基础正在壮大”。

“创客马拉松”的故事

参加这次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的除了大中小学生各参赛队,还有一支特别的队伍——来自上海金山区教育局的代表队,是由金山区15所学校的20名校长、教职员工组成的。他们和另外两支队伍一起参加了此次大赛一个名为“创客马拉松”的项目。

“创客马拉松”项目,简而言之就是参赛选手根据给定的机器人组件、机电模块、图纸和软件工具,自行组装、设计机器人,使DIY的机器人能够实现一些功能。评委根据组装好的机器人的表现进行评比。

“我以前就跟这些校长、老师打交道,那时候他们对机器人可以说是敬而远之。”李敬来告诉记者,几年前,机器人教育普及程度太低,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都觉得机器人是一种听起来熟悉,但距离每个人都很远、只存在于科幻影视里的东西。

“现在他们愿意花一天多的时间老老实实地摆弄机器人,哪儿也不去。”李敬来说,这些校长、科技课老师主动参加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亲身参与到机器人制作、编程、设计的实操之中,目的就是为了回去后更好地给学生们授课。

因此,李敬来非常支持这些来“取经”的教育工作者们,不仅拿出价值不菲的产品支持大赛项目,还将他们在比赛中组装起来的机器人作为奖品赠予他们。

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家,李敬来自己也在一条寄情于机器人的“马拉松”赛道上——连续6年,每年都掏出一大笔钱用于举办一场全国性的、不向参赛者收取任何费用的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TRCC),不是每个企业家或教育家都能做到的。

“有很多人问我说‘你在那儿烧钱搭平台,自己点灯让别人借亮,图什么?’我其实自己想得很清楚,机器人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这个行业做大做强了,我也能得到回报。”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敬来答道,“搭台这件事情总要有人来做,‘借亮’的人越多这个行业的用户增长就越快,并且在‘点灯’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成长——至少能让人知道‘太敬’这家企业还可以、有点实力。”

李敬来另一个身份是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的理事长——她最早在这所学校开办了国内高校首家机器人学院。她告诉记者,目前她能看到的最直接的一个回报是,近些年来这家民办高校的招生报到率、录取率非常高,“从未低于95%”,这个数字在国内是许多顶尖院校都难以达到的。

“回报是有的,但我想作为企业,一定要和国家发展、人类进步同频共振。做到这一点,无论过程多么曲折、需要付出多少,企业最终一定会得到发展。”李敬来说。

以赛为媒 嫁接教育链产业链

问及为何对举办机器人大赛情有独钟,李敬来告诉记者说,赛会可能是能够最快拉进机器人与人们距离的一种形式。她坦言,早年间为了推广机器人产品,她曾建过机器人产品体验馆(太敬机器人科技文化体验馆,笔者注),但这种形式对于机器人产品的推广“很慢、比较被动”。那时候就想到,有竞争氛围的机器人大赛或许会让人们主动了解和使用机器人产品。

“最开始的时候还是抱着让大家了解‘什么机器人产品怎么玩’‘自己动手试试看’的想法,但后来觉得,整个机器人产业包括很多领域,通过大赛提供一个平台,对机器人产业的拉动效应越来越明显。”李敬来说。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总结了6条机器人大赛对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产业的好处:第一,办赛会就好像“摸底考”,可以检验目前有关学校在机器人方面的教学水平;第二,可以汇报展示学校机器人的教学和创意成果,激发广大师生学习和创造机器人的兴趣和热情;第三,在比赛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长经验;第四,比赛将收获一批科研成果,供生产、教学使用,针对使用者提出的问题还可供学界进一步研究;第五,比赛是最好的“课堂”,将有力推动并提高我国有关机器人的教学和创意水平;第六,赛会能吸引来许多专家,机器人爱好者、使用者能够有机会与专家交流。

“总体来看,机器人大赛可以是单项比拼、也可以是综合项目,无论在社会效益和对孩子们兴趣的培养上,都各有千秋。最重要的是,大赛要注重培养创造机器人的人才、操作机器人的人才。”王佐书对记者说。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机器人产业日益发展,国内类似的机器人大赛层出不穷。就在9月上旬,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就在安徽省芜湖市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总决赛)”。该赛事在规格、影响力、受众面等方面,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均属前列。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出席这次大赛闭幕式时的讲话中指出,国内相关的机器人赛事在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推动制造业与职业教育融合、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效对接、营造重视技能与良好氛围等方面作用重大。

中国机器人的希望在教育

十余年来,从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和贸易起家,兜兜转转涉足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多年的李敬来,把中国工业界在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上的落后看在眼里。一路走来,她觉得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病根就是基础差,而解决基础差的问题就要靠教育。

“机器人表面上在我们生活里是个高频词汇,但其实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东西。”李敬来对记者说,有时候引进来或者开发出一款新的自动化产品,很多人包括高级工程师都不知道干什么用、怎么用。于是,李敬来选择投身机器人教育,开始办机器人学院、举办机器人赛事。

“办大赛、办教育对于企业来说更像一种慈善事业。”国家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董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常提产学研协同,在机器人产业领域,企业应该参与机器人教育方面的事情,但也应该与院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和联动,作为一项长期投入的事业来做。

在李敬来看来,将投身机器人的种子播种在孩子心间无疑是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希望。在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设置了不少大中小学组的项目,参加无人机灭火项目比赛的大二学生吴勇涛就是其中之一。他自己花2000多元动手组装了一台无人机,并在开源平台上进一步开发,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很喜欢无人机,我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买单。”吴勇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高兴能来参加这次比赛,接下来他要钻研下去,去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本报记者贡晓丽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7-09-21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