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何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8/20 13:11:31
选择字号:
吴启迪、曹可凡对话:中国工程师的历史与未来

 

本报讯(记者黄辛通讯员何方)在8月19日晚上举行的上海书展活动上,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吴启迪教授携新书《中国工程师史》亮相,与著名电视主持人曹可凡围绕“中国工程师的历史与未来”展开了一场对话。

《中国工程师史》由吴启迪教授担任主编,是国内首个系统介绍中国工程师历史、作用和地位的集成性出版项目。会上,对于为什么编撰出版这本书,吴启迪教授谈到,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她为德国人写的《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中文版写序时,翻阅该书,发现虽然中国有众多蜚声世界的工程奇迹,但书中却鲜有提及,对于中国工程师则几乎无记载。另一方面,经查阅资料和调研走访,我们自己也还没有关于中国工程师的专门著述。这深深触动了吴教授,她希望通过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工程师史,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中国工程师的历史地位、社会作用的关注和了解,并对那些有志从事工程事业的青年学子以鼓励和鞭策。

从古至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工程技术的创新,中国工程师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对谈中,曹可凡请吴启迪教授为大家作了详细解读。她强调,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曾创造了许多辉煌成果,无论是四大发明这样的重大技术创造,还是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重大工程,都是当时人类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标志,都对世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意义。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功不可没,一批重大工程建设的成功,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取得创新发展。每一个工程实践,每一项成就的取得,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其实都离不开千千万万杰出的工程师。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又为中国工程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面临新需求、新要求,吴启迪指出,年轻群体尤其是青少年,是中国工程事业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国一代代工程师强国梦的希望。如何让“工程师”这一职业更具吸引力?如何让工程师的价值得到充分的社会认同,让工程师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这是我们的工程教育需要关注并寻求创新的关键点。

曹可凡介绍说,吴启迪近期出访德国、法国,访问了德国工程师协会等专业机构,并参加了“全球工学院院长理事会产业论坛”,对于我国未来的工程教育,吴教授又有哪些建议?她谈到,“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热议的话题。新的技术时代,传统的教育课程、模式的不足已日渐凸显,工程教育需要尽快做出应变。在人才培养上,应当重视“学科交叉”,给予学生复合型专业培养,将工程教育与经济、创业、乃至人文伦理教育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同时,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全球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变,对工程和工程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校企合作开发未来工程师”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人才短缺问题使得企业必须深入探讨工程师所需要的技能,并通过工程教育去尝试弥补这些不足。近期在欧洲召开的多次全球工程教育相关会议中,皆有涉及此类议题。吴教授认为,这些新观点、新思路的提出,新做法的尝试,都为我国培养工程教育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通过加强工程教育界、企业界的交流,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研究的共同发展。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