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晓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18 6:40:35
选择字号:
江晓原黄庆桥李月白等出新书:今天让科学做什么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江晓原、黄庆桥、李月白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江晓原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这本书的最初想法,起源于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孙晶总编的“咖啡时光”——为了本书她来找过我好几次。对于究竟想要一本什么样的书,在多次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在此之前,我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科学外史》《科学外史Ⅱ》,原是我在法国时尚科学杂志《新发现》中文版上同名专栏的集结。没想到出版后颇邀虚誉,也说明那些文章的写作风格是适合大众阅读的。如果试图在这两本书成功的基础上,再尝试更高一点的追求,那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我们应该尝试写一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的书:“今天我们应该让科学技术做什么?”这本书当然不是高头讲章,不是用“学术黑话”包装起来的让广大读者“不知道它在讲什么”的书。它仍然应该是一本能够雅俗共赏的书,但是它要大胆地讨论一些抽象而深刻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忘记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忘记了它应有的功能,迷失了我们和它之间应有的正确关系。在许多人的下意识里,科学不再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反而变成我们膜拜的对象。

本来科学技术就是我们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时使用的一个工具,归根到底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它应该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人类却不是为了发展科学技术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对科学的推崇必须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的幸福服务,而人类的幸福不能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祭坛上的牺牲或贡品。

说得更极端一点,“发展科学技术”不应该是无条件和绝对的——某些科学技术,在某些时候,是不应该得到发展的,甚至应该被适当抑制。

上面这些非常重要的理念,尽管早已得到有识之士包括中国科学界高层的认同,但是由于长期在科普宣传方面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在公众层面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强调,甚至还被有意无意地批评。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应该让科学技术做什么”这个问题,要么被忽略,要么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所以我们需要一本能够摆事实,讲道理,认认真真正面回答“今天我们应该让科学技术做什么”这个问题的书。

如果说今天科学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这只构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科学并对科学发表意见的理由,而绝不构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听任科学和科学家摆布的理由。事实上,我们一定要纠正这样的错误观念:只有科学家才有资格谈论科学。如果接受这个错误观念,那么在科学已经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今天,就意味着不是科学为我们服务,而是我们受科学摆布。

本书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思考”中的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问题和个案,对科学的局限性,科学在当下应该发挥的功能,以及当下人们对科学普遍存在的一些误解,进行论述。在这一部分有“引力波的科学社会学——兼论媒体如何对待科学新闻”“核电就是魔鬼,也要与它同行吗?”“从韩春雨事件看影响因子迷信之误认”等等讨论。

“下编·示例”是更为新颖的尝试,我们将12个科学技术问题个案分成如下四类。包括“我们应该努力追赶并已取得成绩的”,如高铁、大飞机、“北斗”系统;“中国和西方都在努力解决的”,如太阳能、垃圾处理;“充满争议但目前不得不做的”,如机器人新时代、核电的核废料处理;“既有争议又无必要的”,如克隆人与基因改造、主动联系外星人。这些每类下面有二到六个不等的个案,作为示例。

其实上编中的大部分文章,也有着示例的作用。所谓示例,当然意味着不是面面俱到。事实上,在本书所讨论的个案中,读者只要注意考察问题的维度,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就不难举一反三,对于其他科学问题作出自己健全的判断。

《中国科学报》 (2017-08-18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