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4 10:07:13
选择字号:
《物理是什么》:朝永振一郎的物理课

 

《物理是什么》,[日]朝永振一郎著,周自恒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在退休后的10年间,花了大量的精力从事物理学的教育和科普工作,进行了数十场针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演讲,而《物理是什么》正是演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也是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的物理学启蒙科普作品。该书从1979年出版以来,长销38年,重印了58次,至今依然是类似题材之中的翘楚之作。

■本报记者 张晶晶

虽然物理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永远挥散不去的痛,但事实上物理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岁初可见。

正如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在《物理是什么》一书开篇序章中描写的那样:“就拿我写这本书所在的这幢公寓的小房间来说,天花板上的荧光灯发出亮光,书架上摆放着电话、收音机和磁带,角落里的电冰箱发出微弱的声响,灶台上的换气扇在不停地转动。……不管是对面那幢楼,还是我现在所在的这幢楼,它们的外墙之中都有钢筋,这些钢筋都要按照物理学方法测量其强度,然后再根据物理学定律进行计算并组装起来,这样才能够支撑起建筑物以抵御地震和强风。物理学这一学问已经成为支撑现代文明的骨架,我们一分一秒都离不开它。”

而这本《物理是什么》,从1979年出版以来,长销38年,重印了58次,已然创造一个神话。

长销38年

了解到《物理是什么》一书源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的朋友圈,在转发了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的荐书文章之后,他评论说:“的确是好书,已经推荐作为下学期讲课的参考书。”

《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采访本书中文版译者周自恒,他告诉记者,自己手上的日本版本就是第57次印刷、2014年的版本。

“初看到这个数字我也觉得十分惊叹。”周自恒分析说,在自己看来,这本书之所以如此长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朝永振一郎是继汤川秀树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朝永和汤川在大学时代是同学,尽管获奖有先后,但作为同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他们在日本科学家以及民众心目中的地位都非常高。

其次,朝永振一郎在退休后的10年间,花了大量的精力从事物理学的教育和科普工作,在日本各地进行了数十场针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演讲,而这本书正是这些演讲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精华,也是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的物理学启蒙科普作品之一。

“在出版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这本书获得了朝日新闻社主办的‘大佛次郎奖’,获得这个奖的作品都是‘对人类精神具有敏锐洞察的作品’,以及‘在历史、现代文明的批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可见对这本书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最后,这本书虽然写于40年前,但其中的内容到现在也完全不过时,而且即便放到现在来看,至今依然是类似题材之中的翘楚之作。

灵感乍现与辛苦耕耘

《物理是什么》一书分为三个章节,从开普勒、伽利略讲到瓦特和熵,再到近代原子论以及热的分子运动论。

三个篇章未免有些仓促,而这也正是周自恒感到遗憾的地方。他告诉记者,“《物理是什么》一书作为朝永先生的遗作,其实并没有写完。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是朝永先生在病房中口述的,而我斗胆猜想,第三章之后,朝永先生一定还打算讲讲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惜他已经再也无法为我们讲述这些内容了。”

而关于灵感乍现以及辛苦耕耘之间的关系,则是他在翻译本书过程中感受最为深刻之处。“通过翻译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物理学发展的脚步,体验了物理学家们的心路历程,以及每一个理论进步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坎坷。很多物理学理论起初都是一个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但要将这个思想火花变成扎实的理论,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理论体系中去,往往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

朝永振一郎正是这其中的一位。他提出了著名的“重整化理论”,对完善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与施温格、费曼共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评价自己的贡献时他曾经说过,自己的想法也是来自“偶然闪现的火花”,但也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工作才得以完成这一理论。

“作为一位物理学家,朝永先生对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先驱者的心路历程一定有着深刻的共鸣,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他们的苦恼和挣扎,而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并未从事科研工作的普通人来说,是十分新鲜和珍贵的。”周自恒说道。

科学与文明

周自恒介绍说,《物理是什么》一书在整理出版的时候,最末附上了朝永振一郎1976年的一篇演讲稿《科学与文明》,该讲稿正是朝永振一郎后来决定探讨“物理是什么”这个话题的出发点。

“在这篇讲稿中,朝永先生还谈及了对科学发展的反思。作为经历过空投原子弹以及冷战核军备竞赛时代的物理学家,朝永先生反思科学的视角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是十分值得深思的,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感受核武器对那个年代物理学家的心灵到底带来了何等程度的震撼和创伤。”

谈到翻译该书的起因,周自恒表示,编辑联系到自己的时候其实手里正在翻译另外一本书。但看了该书之后,“顿觉相见恨晚”。“抓紧时间完成手上其他任务之后,马上开始了本书的翻译工作”。

从2011年开始从事技术图书翻译工作至今,周自恒已经出版了11本译作,其中大部分都是日本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书。

“我十分热爱翻译这个工作,同时又十分热爱科学和技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翻译则是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寻求映射和共鸣的工作,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除了翻译工作之外,他还是一位专栏作家、科学记者,同时也从事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活动。而翻译工作则是他认为可以逼自己读懂、读透一本书的最好方法,因为读懂、读透原书是进行翻译的必要条件。

“大部分科学技术类图书多多少少都会涉及一些比较难懂的话题,和读通俗娱乐类图书的感觉完全不同。在现在这个快餐阅读时代,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懂、读透这样的书,因此对于我来说,借助翻译这个机会,能够让自己深入阅读一些好书,同时还能够把这些优秀的内容用自己的力量传播给更多的读者,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关于《物理是什么》一书,周自恒还透露了一些有趣的细节。他告诉记者,《物理是什么》一书在出版之前,曾尝试邀请过一些物理学家作推荐序,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本书的作者过于“大牌”,实在不敢为这本书作序,自己也同样如此——“于是这本书也就没有译者序和推荐序了”。

 

《中国科学报》 (2017-08-04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