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然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7/7/9 14:33:16
选择字号:
国内首套核环境应急机器人投用

 

本报讯(记者 张然)超强核辐射环境是人类的禁区,但却往往有着人类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日前,记者从中科院获悉,具备国内这一领域领先技术的中科院光电所,从2014年起与大亚湾核电站联合研发“核电应急机器人”。该项目去年已经完成了初步研发工作,并成功做出了第一套共4个应急机器人,目前已运至大亚湾核电站。这是国内目前诞生的第一套用于核电应急的耐核辐射机器人。它们将成为深入“禁地”的“孤胆英雄”。

这些小家伙最重的也不超过100公斤。一只灵巧的机械手臂高高悬起,可以上下左右灵活摆动。眼睛大而萌,那是摄像头所在。它的脚可以是几只小巧的圆轮,也可以是两条霸气的履带,随时听候主人的指派。不过它的大脑不同于任何机器人,在身子的后方,因为那里最需要被保护。除去机器人主体身躯,其他的功能模块,大多可拆可卸可拼接。如果只用“眼睛”,就可以不安装“手臂”。最重要的是,它所有的“器官”,都能在超强辐射的环境下正常工作。这些小家伙的工作场所,在核电站之中。

核电站每运行18个月后会停堆大修,但很多地方人不能进去,例如核反应堆水池、乏燃料水池以及许多设备旁。机器人可以代替人进去完成相应任务。

高耐辐射技术正是中科院光电所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核电站中,光电所研制的机器人可抵御每小时100个西弗的核辐射。而机器人携带的相机等传感器,甚至可以抵御高达每小时10000个西弗的核辐射。

公开资料显示,在平时生活中,做一次胸部CT扫描的辐射量在0.006-0.018西弗,当人类一次性遭受4西弗辐射量会导致死亡。

“应急机器人”就像一支小小的特种部队。它们主要分为水上工作和水下工作两类,分工各有不同。

水下的机器人,一个在水底工作,一个悬停在水中工作如同潜艇。它们将进入反应堆水池等存在有强核辐射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陆上的机器人通常在距离控制器操作人员一两百米范围内,接受操作人员的指挥调度。但是在应急状态下,操作人员必须在远离辐射区的几公里外的安全区域,这时候机器人就要独自前进几公里,深入到核心辐射区域去执行严峻的任务。

机器人进入到辐射区域后,有几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首先,现场的情况要能实时传递到外面去,让人们看到现场情形。同时,它们要在现场采集各类信息,比如湿度、温度、核辐射的剂量率等,传输给几公里外的操作人员。

另外,机器人要有“动手能力”,采集现场样本,带出辐射区,交给操作人员;具备一些救援操作的能力,比如开关阀门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