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7/4 20:47:45
选择字号:
时评:为天价论文点赞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锁定了对稻瘟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位点,是一项同时具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的成果。随即,四川农大发出共计1350万元的奖励支持经费,表彰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

一篇论文奖励1350万,值不值、该不该、好不好?一时间在科研圈引发了新的争论。

首先看一下这笔奖金的组成,只有50万元是给论文作者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5年资助的科研经费。

由此可见,尽管“天价论文”听起来引人垂涎,科研人员个人获得的奖励其实也只有50万元。真正的大头仍然落在了科研经费上。对陈学伟和李伟滔等论文作者来说,这笔奖金最大的意义,显然不是改善个人生活,而是继续开展更有价值的研究。

事实上,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的长周期稳定支持,一直是众人呼吁的热点。特别是有转化前景的应用研究,更需要“长流水、不断线”的源源资助。四川农大的这一奖励模式,等于让获奖团队在至少5年之内,可以免除跑项目、申经费等等后顾之忧,专注做一些长期研究工作。甚至,我们可以期待这个研究走得更深更远,例如将新发现的抗病变异位点引入育种工作,进而将含有这一突变位点的新水稻品种推向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农大的这一“大手笔”其实是非常划算的。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消息问世后,人们的点赞多于质疑。“不多”“真不算多”之类的字眼屡见于评论区。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从政策制度到公民舆论,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表达着对科研工作者高级脑力劳动的认可和敬意。科学家理应凭借高水平成果获取经济报酬甚至发家致富,也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近年来,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评价和科技奖励体系、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新政策、新文件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打破过往科研大环境“见物不见人”“只谈奉献不谈回报”等等误区,让科研人员真切体会到 “获得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这样的趋势来看,未来“天价论文”很可能会越来越多,通过潜心钻研、刻苦工作而名利双收的科技工作者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在科研逐梦的路上,金钱永远只是激励手段,而非目的初衷。因此,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来讲,奖励什么样的研究、以什么样的形式奖励,都是必须谨慎商榷的问题。

值得探索的方向包括:引入公正务实的评价体系,遴选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有创造力的成果进行表彰;设计合理的奖金结构,在提升科研人员生活品质和激励后续研究之间做好平衡;设置严格的审核、监督甚至问责制度,严防造假不实的伪成果套取奖励,等等。

未来,希望看到更多实至名归的“天价论文”,也希望看到更加合理的科技奖励机制带领科研人员走向成果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的良性循环。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