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3 9:49:20
选择字号:
罗维均:致力喀斯特洞穴研究

 罗维均

科学研究要注重国际前沿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在王世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又“大手笔”地对喀斯特地区大气、土壤和洞穴碳循环进行自动监测和采样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初步成果。

■本报记者 彭科峰

在中国西南的广大领域,存在着大量以溶洞、天坑等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因此,对于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罗维均,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喀斯特洞穴以喀斯特洞穴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十余年来,他以洞穴现代环境监测、洞穴系统碳循环监测、层状洞穴年代学研究为重点,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小科学家”到中科院的研究员

从云南镇雄的山村少年,到如今中科院地化所的年轻科学家,罗维均这一路走来,殊为不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正是在那一年,罗维均呱呱落地。“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医疗状况就别提了。”罗维均回忆,小时候,他总是喜欢问父母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围邻居家的孩子都是从排行第二开始而我不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一直是被弟妹们叫哥哥?但父母一直没有正面给过我答案。”

长大以后,罗维均才发现,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实在太差,以至于周边大多数家庭的第一个孩子都没养活,“据说我在不到一岁时也差点没了命,但是母亲的坚持让我才得以活过来,因为她觉得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

回忆自己的童年,罗维均对父母始终心存感激。父母青年时代,正处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艰苦岁月,加之爷爷早逝,奶奶单薄的身躯难以支撑一大家人,父亲上了半学期的学就退学“挣工分”。他们随即将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无论条件多么艰辛,他们都努力为我们创造好的条件。最终,我家兄弟姐妹7人全部都上了学,这在当时看来是不能想象的。”罗维均说。

由于身体较弱,干不动繁重的农活,罗维均小时候特别善于动脑筋、好琢磨,也特别喜欢读书。“家里有一把已经坏掉的老式弹子锁,我花了近一天的功夫,用铁锤砸开对其进行‘解剖’,把它的原理搞清楚。小时候我还对土壤中的石头非常感兴趣,喜欢把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石块,这让我成为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小科学家’。”罗维均说。

或许正是因为少年时对于地质的兴趣,在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罗维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此后,他又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深造,成为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博士,并最终留所工作,一路成长为研究员。

“我要感谢指导过我的老师们,是他们领我实现、甚至是超越了我的人生第一个目标,让我从农村娃成长为科研工作者。”罗维均说。

掌握科技前沿是搞科研的前提

2003年,罗维均到了中科院地化所副所长王世杰的课题组,致力于喀斯特洞穴现代环境观测研究。从此以后,他在这个领域耕耘至今。

“王老师的眼光十分敏锐。当年很多科学家都在跟风研究石笋古气候记录,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对石笋环境替代指标形成机理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从而指导我们在国内率先对其进行系统监测研究。”罗维均表示,在当时科研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王世杰研究员仍然想尽办法挤出经费,指导年轻科研人员对贵州四个不同洞穴进行系统监测和采样分析,“在交通和经济等条件都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小组时常长途跋涉和风餐露宿,但对每一个数据或样品的收集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我在这一过程中也受益匪浅。”罗维均说。

不知不觉,十年的时间悄然过去,而国内外相关科研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国内外科学家都感觉并注意到了上述研究的重要性,并对之前开展石笋研究的洞穴大多进行现代过程的监测研究,而王世杰团队却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科学研究要注重国际前沿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在王世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又‘大手笔’地对喀斯特地区大气、土壤和洞穴碳循环进行自动监测和采样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初步成果,很快就将公开发表。”罗维均说。

力争喀斯特地气交换研究取得突破

最近,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罗维均等人正在扩大监测范围和内容,计划在中科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主观测区域之一的普定陈旗小流域,通过涡度相关技术和光闪烁仪等系统对碳、水和热进行联网观测,以期在流域尺度上对喀斯特地区的地气交换进行监测研究。

在学术论文方面,罗维均也在不断努力。他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目前,他还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九届喀斯特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八届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他也是《地球与环境》《中国岩溶》《生态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人。

“应该说,我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也是家人无私的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家人和社会的帮助。”罗维均表示。

他告诉记者,未来他将充分利用普定生态站良好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争取在喀斯特地气交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同时,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喀斯特地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更好地回馈社会。

《中国科学报》 (2017-07-03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