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6/15 19:30:14
选择字号:
移动智能时代,如何让学习再高效一点

 

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让很多人在尽享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变得忧心忡忡:什么都不再需要记忆的我会不会变得越来越笨?让网络代替我的大脑储存功能是个明智之举吗?我如何才能恢复到高中时的“知识巅峰时代”……

在结束学生身份之后如何学习,是当下很多人关注的重点。要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困难,抓住个中诀窍便可。

知识的“价格”

作家林欣浩擅长将高深的知识化作通俗而又不乏严谨的讲述,曾先后出版过《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哇,历史可以这样学》等多部作品。在回答关于如何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时,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提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观点:学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把学习神圣化的概念本身就是错的,学习这个行为本身并不神圣,而且是没有意义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有一个人天天读书,把全世界的图书馆都背下来了,然后‘嘎嘣’一下死了。他没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任何问题,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知识只是一个满足人类需求、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现在很多人学习是为了解决焦虑,自欺欺人。知识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能不能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林欣浩分析说,以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观点来看,知识也是有价格的,而这个价格取决于要解决的问题、投入的时间和注意力等成本。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控制成本、控制学习时间。如果不这样做,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将学习目标定得过高。”

以想要学习哲学为例,从黑格尔和萨特开始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无法进行的。而大部分普通的“学习哲学”往往只是对于哲学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价值”往往并不需要去通读哲学经典,而是通读维基百科就可以解决。

“知识和世上的一切东西一样,都是有价的。在开始学习之前,要先为自己这次的学习估价。”

储存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大部分人的记忆力都是极为有限的,而“记不住东西”“记忆力交给了互联网”也是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变笨了”的重要原因。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是件好事。

“读书考试是闭卷,但真实生活里是开卷的。领导交待解决问题不会在意你是用了自己脑子里记住的知识,还是从网上查到的,我们可以把大量的资料存在手机、存在云端,这些知识是用不着记忆的。真正需要提高的是学习效率,具体知识是能少记就少记,只记忆最核心的、不得不记的知识。”

而这个不得不记的知识,便是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骨架。林欣浩强调说:“这个体系是最关键的、是需要背的,这就是过去常说的提纲挈领。”

那么这个骨架如何建立呢?林欣浩建议说,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稍作修改,变成自己的体系。学科分类表大多可以直接查到,但也只是一个参考,真正开始储存知识的时候,还是要根据你的需求,以你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

比如,林欣浩以“如何解决我的焦虑”这个问题做了说明。

“首先猜一下这个属于哪个学科范畴,估计是心理学。首先第一步,先看维基,维基在每个学科的条目里,都有一个类似于导论的文章。讲一讲这个学科是怎么回事。先看这个,十分钟搞定。然后,如果还不明白,就看科普入门书。”

“看完这些东西之后,你大概会知道这个学科下面有几个小分类。你也大概能猜出来你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属于哪个分类的,估计属于‘情绪心理学’,因为焦虑是情绪的一种。”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建立一个关于情绪心理学的知识库,但这个概念好像还是太大了,那就继续重复上面的步骤,去了解情绪心理学的核心框架,反复以往,直到解决问题。

“看书过程中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要写笔记放进库里。但写笔记记得一定要以你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为核心,时刻考量值得付出多少时间成本。”

在不断充实知识骨架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新的灵感和想法产生,比如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来自荒废时间、碌碌无为,那么就要衍生出一个关于时间管理上的新知识库。“知识骨架是动态生长的,但一定是要为解决你的具体问题服务的。绝对不能忘掉你的问题,而只是去满足于积累知识,就浪费时间了。”

读书不一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采访中,林欣浩提出的第二个让记者‘大跌眼镜’的观点是:书已经过时了,阅读书籍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知识是网状的,相互交织;但读书是线性的,而且是非个人化的。作者为了追求更大销量,势必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畅销书都是‘油滑’的。”

在林欣浩看来,维基百科的网状知识结构,以及知乎、分答等个人化定制知识,这是更好的形式的知识。而这两种形式的知识都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

“传统作家写书,首先到处学习知识碎片,然后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再把这个知识网络强行扭曲成一个直线,写成线性的图书。读者阅读的时候再去筛选这本书里的知识点,选出其中少量我们觉得有兴趣的,摘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来。这其实是一个很浪费精力的模式。除非作家的知识结构和你的刚好契合,而且思路非常精彩,才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只有这种情况,这个书才是非常值得读的。否则读书,就是一个很低效的行为。现在,有了碎片化的知识,我们可以直接从各种碎片化的知识中摘取有用的知识点,放到我们自己的知识网络中来,这样效率就更高了。”

但碎片式学习知识的一个高风险在于其可靠性,因此林欣浩建议说,一定要写出处,考证并加以筛选。此外,切记要抓住自己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如果离开了这个骨架,就无法变成自己的知识。

总结来看,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如下过程:“首先确定需求,确定需要多大的代价,把学习的成本控制住。然后开始积累知识,做三件事:第一,建立一个以现有的学科分类为基础的骨架;第二,在骨架上填补知识;第三,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三件事同时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件事,前面两个都是为第三件事服务的。笔记完成,解决问题,学习结束。骨架和知识变成自己的储备,以后可能还会用得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