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7 9:41:36
选择字号:
田间绽放科研花 沪上飘起樱桃香
上海交大甜樱桃科研成果走进“田间果园”

 张才喜教授与甜樱桃。黄辛摄

■本报记者 黄辛

进口车厘子口感好,但是价格比较高。不过,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张才喜团队实验基地里30多个品种的国产车厘子,已经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和中村里大规模栽培,这里是上海第一个大规模甜樱桃生产园。甜樱桃从“实验室”走进“田间果园”,在沪获得大面积产业化种植,市民不用花大价钱,就可以吃到本地产的车厘子。

记者不久前走进奉贤于庄路上的丰庄樱桃园,这里有50亩的国产车厘子种植大棚,布鲁克斯、斯特拉、图雷拉、香槟、雷尼……一颗颗色泽光洁、晶莹剔透的甜樱桃跃动在枝叶间。这些都是张才喜团队给国产车厘子——甜樱桃所起的名字。别看是洋名字,却是实实在在的国产货。尤其是“雷尼”,颜色浅浅的,类似国产的樱桃,但甜度却不亚于进口的,甚至赶超。

“这个原本只能种植在冷凉区域的贵族水果,如今在我们江南安了家。”张才喜兴奋地说。

国内甜樱桃品种名录更丰富了

每个辉煌的背后都有一个勇敢的开始并伴着艰辛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原上海农学院)便开始了甜樱桃的试栽,然而在气候温暖、春雨纷纷的上海,“繁花散尽,空无一物”,并伴有严重的涝害死树现象,引种工作迟迟未见起色。时至1998年,刚刚从美国归国的张才喜加入研究团队,一同攻克“北樱南移”栽培困境。

通过甜樱桃授粉生物学的剖析,研究团队逐渐揭开了上海等南方冬季较温暖区域甜樱桃“花”而不实的症结所在,继而有的放矢,分别尝试从砧穗特点、休眠补偿和物理调控等方面促进结实与营养平衡,甜樱桃暖地结实的成功曙光初现。为了推动“北樱南移”稳步实现产业化,2008年张才喜奔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聚焦于甜樱桃开花结实和高效栽培技术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学成归国后,为了走出甜樱桃暖地栽培优良品种极少的困境,张才喜率领团队开展大规模的优良品种、砧木引进工作,并开展评估筛选与新品种繁育,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甜樱桃品种及具有早花特性的矮化砧木品种共计150余个,初步筛选出适栽南方暖地(新)品种30余个,并自主杂交培育苗木资源2000余份,极大丰富了现阶段国内甜樱桃品种名录,并促进了南方区域甜樱桃适栽品种的多样化。

同时,基于农业产业对高产、优产、低成本诉求的提高,实现省力、高效、优质等生产指导趋势的深入,张才喜率领团队积极尝试省力化高效栽培模式,并建成国内首个具有成型快、整形简易、省力省工的改良篱壁式栽培模式,为我国甜樱桃栽培提供了模式参考。

同时,为克服南方区域因春季多雨而阻碍授粉环节和果实成熟期遇雨易裂果等问题,采用避雨栽培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难题,“北樱南移”在上海等南方地区获得成功。

“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绽放”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辛付出。“除了教学科研,他其余时间都奔波在基地田头,为农技人员、农民做技术指导和培训。即使在新春阖家团圆的日子。他也每天早早换上水靴、拎起剪刀,奔忙于田间。”这便是同事眼里的张才喜。

据了解,张才喜的足迹遍布沪、苏、浙、鲁、皖、桂、滇等多个省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被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脚踩大地,躬身耕耘。张才喜在科研中注重瞄准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实践。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要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绽放。”是张才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是如此践行着:付之以辗转江南赴滇种甜果,回馈以南起洱海之源东至东海之滨的樱桃飘香。据实地考证,在这个上海奉贤于庄路上的丰庄樱桃园,有效承接交通大学科研成果后,其亩植111株,四年生单株即实现了平均结实15斤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张才喜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使得起源于冷凉区域的贵族水果‘车厘子’南移上海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被一一攻克。得益于张才喜团队将成果开创技术链,并积极推行,上海第一片甜樱桃生产园得以正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来自上海市农技推广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6-07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