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22 9:44:42
选择字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内蒙古奈曼旗扶贫纪实
从眼前的脱贫到长远的致富

 

5月17日到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脱贫奈曼行”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举行。此次活动旨在落实2017年科技活动周的精神,推动精准扶贫在奈曼旗深入开展下去。

奈曼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定点包联地区,2003年至今,已累积投入帮扶资金3520万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报特设专版介绍战斗在扶贫脱贫一线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以飨读者。

 

▲何鸣鸿(下排右二)和韩宇(下排右一)参观哈沙图村冬季大棚。

▲何鸣鸿在沙日浩来镇蒙中药材籽种繁育基地考察。

这段时间,不下雨成了主管农林的内蒙古奈曼旗政府副旗长白华的心病——开春至今,奈曼旗一场雨没下,高产玉米种不成了。

从奈曼旗中心一路向宝古图沙漠行进,道路两边新栽的松树和远处10年前栽种的杨树形成鲜明对比,也见证了10年来奈曼旗降水量的变化。

10年间,当地降水量大幅下降,愈加凸显了“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不仅防护林从阔叶林变成了针叶林,农民赖以为生的种植作物也面临结构调整。

所幸的是,面对这场事关生存的战役,一支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的力量正在战斗。

北纬43度以外的冬棚

奈曼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也是通辽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奈曼旗同时也是基金委定点包联地区。截至2016年底,全旗已完成脱贫3.4万人,目前仍有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哈沙图村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东北部10公里处,在蒙语中是“菜园子”的意思,有优良的蔬菜种植传统,历史上专给王府供菜,如今又是全旗居民的“菜篮子”基地。但如今全村275户人家中就有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基金委开始定点帮扶哈沙图村。他们调研发现,该村的致贫原因之一是农业设施不到位和技术不过关导致的效益低下。

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地自然条件差,土地沙化、风大、缺水,正是设施农业可用武之地。

不过,过去有一种说法:北纬43度以外无冬棚。为了从技术上攻克这一难题,基金委请来专家设计了高技术含量的大棚,保证了采光率、保温效果和拱架高度。2016年,基金委扶持资金投入50万元用于哈沙图村日光温室栽培技术与示范推广。同时,来自基金委的挂职驻村书记张清还请来专家指导村民嫁接新品种,同时培训本村的“科技明白人”。

大沁他拉镇副镇长赵忠豪表示:“大棚对脱贫帮助大,带动全村效益大幅提升。今年计划再发展设施农业大棚100座,有望全村脱贫。”他还指出,有了基金委的帮扶之后,老百姓思想观念也有了转变,知道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今年40岁的村民张树辉已有13年种植经验,去年也通过基金委的扶持资金建起了自家的第二座冬棚。

谈起新大棚,他赞不绝口:“以前用土木结构大棚,10年大修3次,2012年还被雪压塌一次,冬季低温时菜也容易冻坏,没少受灾。现在这个结实,能用20年,冬季最低温也过关了。”

张树辉告诉记者,同土木结构大棚相比,冬棚的黄瓜年产量能从3万斤提高到5万斤;而同种玉米每亩500元纯收入相比,现在冬棚的年纯收入可达到3万~4万元,只要掌握了技术,一年就能回本。

蒙中药材带来的收获

奈曼旗的传统作物是“吃水大户”玉米,近年来,老天爷不下雨,逼着奈曼旗种植其他节水作物。

发展蒙中药材是奈曼旗委旗政府确定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扶贫脱贫攻坚三大方向之一,也是经基金委专家评审后认为适合发展的节水农业。今年,全旗种植面积有望突破8万亩。

何鸣鸿表示,目前进口玉米到岸价比国产玉米补贴后价格还低,因此奈曼旗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他认为:“富起来不能再依靠传统产业了,现在天然药材供不应求是一个产业发展方向,人工种植药材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调整,一方面帮扶了本地贫困户,一举两得。”

在沙日浩来镇蒙中药材籽种繁育基地,基金委投入100万元,用于最基础的打井、微喷设备、购买种子等,过去两年,该基地已试种成功推广7个品种。

据悉,该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426户,其中贫困户303户。基金委采取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如入股、土地流转、优先打工等等。

沙日浩来镇居民李会流转了自己的50亩土地,并在合作社打工。“现在的年收入比以前种玉米多了三四万元。”他告诉记者。

今年,合作社开发了认领土地的新模式,由合作社出土地、种苗和技术,农户负责田间劳作,最后分成。据介绍,认领4亩土地就可获得3200元年收入一举脱贫。

没有土地有技术同样能脱贫致富。同种玉米相比,蒙中药材的种植精细得多,基地聘请了多名一线技术人员和当地有多年经验的种植大户来教学培训。村民李申波从2015年开始跟着种植大户学习技术,今年,他下定决心自己购买了几亩种苗干了起来。

产业培育是关键

从2003年至今,基金委的定点支持已有14年历史,总投入3520万元,先后实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教育事业等项目。其中,打配机电井86眼,新增水浇地3250亩;建设饮水安全工程120处,解决了8.07万人、21.5万头牲畜饮水问题;建成1.1万平方米培训中心,每年可培训农村劳动力上万人;还帮扶建成便民桥梁4座。此外,基金委还选派多名干部到奈曼挂职帮扶,在玉米膜下滴灌、优良牛羊养殖、食用菌生产等技术应用和推广方面发挥了作用。

基金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韩宇先后5次来到奈曼实地考察,“有些项目我们在北京听起来不太靠谱,到实地一调研才知道真是当地迫切的实际需求。”他告诉记者。

2013年开始,为了更科学地扶贫,基金委想出了“奇招”——扶贫项目申请评审制度,按自然科学项目评审流程评审扶贫项目。

何鸣鸿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荒地利用的项目,当地政府和农民对于如何利用有很多想法,为了更科学地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扶贫项目,基金委引入了专家评审制度。

同时,专家评审也让扶贫项目的眼光放得更远。“过去的扶贫项目职能部门接触较多,现在要加强专家评审,不仅仅考虑当下的扶贫效果,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何鸣鸿说,未来的扶贫方向是产业扶贫。

基金委宣传处处长、奈曼旗副旗长沈林福也表示,只有产业做大了,地方才能可持续发展。来奈曼旗挂职之后,他专门针对旗里的特色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寻找能和基金委紧密结合的产业。

同时,沈林福承担起了纽带的作用。5月3日~5日,在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组织的挂职干部扶贫培训班上,他提出:“由我们挂职干部深入调研提出选题,再请国家开发银行进行专题调研,由此加强扶贫项目和投资点的对接。”

何鸣鸿告诉记者,除了项目上马前的评审制度,基金委每年还会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调整下一年的帮扶项目。“我们希望基金委的帮扶能实实在在地惠及贫困户,这是我们考核的重要指标。”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5-22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