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伯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21 10:30:38
选择字号:
又尝明前茶

 

■翁伯琦

【水温在摄氏八十五到九十度为佳,不至于烫黄了明前的嫩叶,减弱了轻灵清扬的芳馨。】

我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久而久之也慢慢学会了品茶,尽管茶艺水平不高,却成为个人的爱好之一。

春天,万物复苏。一眼望去,那一座座青翠欲滴的茶山,不就是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卷、一片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海洋吗?如果说茶树是春天最早的感应者之一,明前春茶就是春天直接的装饰物了。人们喜欢明前春茶,不仅仅是它清新的茶姿,还有其香气扑鼻的内涵物。

人们喜爱明前茶,是它带来春的气息。抓一撮茶叶,放在玻璃杯中,打开暖水瓶,冲一杯烟雾缭绕的茶水,清香之气,让人陶醉。冲泡明前茶要用滚烫的水才好,轻轻啜饮,从嘴唇到喉腔有一种微微刺痛的感觉,真是过瘾。我的经验是,水温在摄氏八十五到九十度为佳,不至于烫黄了明前的嫩叶,减弱了轻灵清扬的芳馨。温度低了茶叶不发,香气出不来。有记载表明,从晚唐到北宋期间,全球气温下降,进入一段寒冷期,四川蒙顶茶与江南阳羡顾渚茶发芽的时间推后,只有福建所产的茶叶才能够提供清明宴所需。北宋御茶园设在建州(今福建建瓯市),而将御用贡茶的基地南迁到闽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适生条件发生变化,其与当时全球寒冷气候变化有关,进而也承袭了五代十国时期福建植茶的发展。由于福建气候温暖,可以保证贡茶在清明之前到达京城开封。不过,自20世纪以来全球暖化,气温升高,茶芽萌发得早,也许清明之前的气候已经使得茶芽气韵丰满了。清明之前采收的茶叶,是受过严寒之练而萌发的灵秀新芽,露雅挺立,细而有姿,嫩中带坚,显示了勇于奋进之精气神。

人们喜爱明前茶,是它带来春的希望。朋友告诉我,茶叶要是在清明之前的风和日丽天采的,尤其是风清气朗的天气,早上还有露水时采收,即采即做,分量不多,可都是精品。明前茶之所以珍贵,与古代皇家的饮茶风尚有关。其可上溯到唐朝,京城设在长安的朝庭皇室,开春之初设有清明宴,以款待贵族与大臣。清明宴上皇帝则要赐茶,这就等于宣告了民间贡茶的时间要早于清明,而采摘的时期就要更早了。实际上,在陆羽的《茶经》中就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的描述,其说的时间比较宽,包括了整个春天,也就是说春茶质量是比较好的。

人们喜爱明前茶,是它带来春的享受。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指出:“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焙后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晚。”这里道出了明前茶的一个秘密:在惊蛰之前开始发芽,质地却以过了惊蛰的才好;这里明确表述了气候寒温对茶芽的影响,太冷或太暖都不好,一定要冷暖适当,才能保证茶芽的滋养,摘采精制。从茶叶品尝角度认识,微寒天气适合茶芽生长,假如天候不对,气温突然升高,暴热湿溽,茶芽的色味俱失,就不适合点茶争胜的要求了。把饮茶时尚从视觉审美为主,转为崇尚味觉品赏为主,这才慢慢出现了明清以来的江南绿茶精品,如龙井、碧螺春之类。也因此造就了新的品茶标准,讲究茶芽本身具备的色香味,以口感更加细腻精致为上。

品尝明前茶,让我们思考更多的是茶业如何持续发展。福建是茶业的故乡,种茶做茶历史十分悠久,许多经验与技术至今还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今福建以全国十分之一的茶园面积拥有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产量。生态茶园建设必然成就绿色茶业发展,但依然必须把握6个重要环节: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更新换代;山地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土壤地力培育机械化生产;水土流失防控与多功能开发;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绿色栽培;优质茶叶加工及其品牌产品。其环环相扣,才能循环连接;其节节相串,才能优势互补。

绿色的茶山,寄托着人们丰收致富的梦想,展示着人们开发与变化成果,显现着诱人产业与良好生态,它是那样的富有生机与活力。

《中国科学报》 (2017-04-21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