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储朝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11 10:01:59
选择字号:
叶企孙对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清华教授与叶企孙(右三)在居所前的合影。

■储朝晖

建设一流大学是中国学界和社会的期盼,并已摆上政府的工作日程。怎样才能建成一流大学则是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性问题。以这个视角搜寻中国教育史,叶企孙先生1926到1949年的办学过程堪称卓越,尤其是1926到1937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到理学院的办学实践成效最为显著,促成了清华大学乃至西南联大步入世界前沿大学行列,对当今创建一流大学启示良多。

教育家办学是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必由路径,对中国历史上教育家进行三十多年的研究并反复筛选表明,叶企孙是中国20世纪当之无愧的杰出教育家。作为教育家的叶企孙有两个特点:第一,他是做理工科的,原来社会上比较多的教育家是做管理、文学、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忽视了从事理工科教育的教育家;第二,他对教育的感悟是很多从事教育并写过不少教育论文的人所没有的,他在实践中对教育的很多感悟现今和将来一般做教育的人也很难超越。

叶企孙能在短短的十年多时间里把清华理学院办成中国高校理学院的“领头羊”,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生,这是一种很强的建设能力。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他的爱心、丰富的教学实践、独特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自己独特的理念去办学。对建设一流大学的启示集中在以下方面:

他心胸开阔,视野宽广,对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有着深厚的关怀,对人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成长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当时的国际上,中国人在自然学科领域是没有地位的,能够被世界认可的只有叶企孙、吴有训两个人。叶企孙从国外回来后,在学术上站位很高,在学校建设上站位也很高。当时要招提供经费的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叶企孙坚持经费不能只给清华用,要公开招考。因此,在上海交大读书的钱学森就考了进来,叶企孙还专门指导他补习成绩差的课程。

他生而不有。按当时的情况,做了这么多事,可以当更大的官,但叶企孙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这种态度是非常值得现在建设一流大学借鉴的。刚开始时,他推吴有训当物理系主任,后来他又推吴有训当理学院院长,只因为他觉得吴有训当比他当得更好。

他主张通才教育。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大概需要获得130个学分才能毕业,有30个学分是通识课,其中必须要有国文,要读很多传统文化经典,还必须有中国通史,理科学生必须选一门文科的课才能毕业。他非常注意观察、了解学生,能把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学生的个性很好结合起来,尽可能让学生的专长与世界学术前沿研究方向结合起来。

他重质不重量。这一办学方针在他的《物理系概况》中可见一斑:“在教课方面,本系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使能于毕业后,或从事于研究,或从事于应用,或从事于中等教育,各得门径,以求上进。科目之分配,则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每班专修物理学者,其人数务求限制之,使不超过约十四人,其用意在不使青年徒废光阴于彼所不能学者。此重质不重量之方针,数年来颇著成效。”

他使教授治校由形式转为实质。清华历史上曾经是由外交部主管的一所学校,通常用行政管理的模式和官僚方式管理学校。叶企孙到清华前就建立了教授会,他到清华后与一批年轻的“海归”抱着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念,经常在一起交换意见,议论校务,最后形成了清华的教授治校群体。他们认为办好学校的方式就是摆脱原来官僚的模式、过度行政的模式,让教授成为学校的主人,让教授决定学校的决策。后来,他和陈寅恪、吴宓等人一同推选梅贻琦做清华大学校长,因为梅贻琦在管理上认同蔡元培治校的理念。

最关键的是,他是贤哲,贤是他的品德,哲是他的悟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才能办好一流大学。现在国内高等教育的功利思潮比较重,很多学校在申请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时,都采取简单粗暴、功利的方式去对待,这必将与一流渐行渐远。

建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叶企孙是认识大学发展规律一个经典案例。(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7-04-11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