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基飞 李遵荣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20 19:30:31
选择字号:
姓军为战,科研为兵:记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今年春节前夕,北方寒风刺骨,滴水成冰。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城市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却依然坚守在北部战区的冬训现场,守护着官兵的身心健康。

然而,这只是该所59年来坚持“姓军为战,科研为兵”的一个小小缩影。

1987年11月5日,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洪学智上将签署唯一一个给正师级科研单位的嘉奖通令,表彰该所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和官兵身心健康作出的重要贡献。

时任31集团军军长、现任军委后勤保障部部长赵克石上将试用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皮肤清洁包。苑正轩摄

三十年风雨同舟,五十九年光辉历程。研究所一代代科学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答卷。

(一)

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简称四所,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一号院。它的前身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营养系和卫生系。1958年7月,两系合并,成立军队卫生研究所。1962年,研究所由北京迁至天津。

据顾景范研究员介绍,正式建所以后, 研究所围绕我军战略重点和国防建设需要, 不断调整科研布局。如1962 年,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由于急性高原病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研究所专家赶赴前线,开展高原病防治工作,开创我军高原医学研究;1965年,抗美援越作战部队在机动隐蔽中面临高湿、高温以及营养和水质净化问题,专家随高炮部队入越,为部队提供热区卫生学保障措施,开创我军热区医学研究;1969年,珍宝岛战斗打响后, 为解决寒区部队的冻伤问题, 研究所派专家赶赴前线开展部队冻伤防护工作,提供冻伤防治方案,开创了寒区医学研究;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部队面临海岛作战的水质净化和处理问题,研究所专家赴西沙群岛开展水质调查、检测和洁治工作,在我国最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面临噪声、高温、高湿等问题,研究所专家赴前线提供“防噪声耳塞”“一杯水洗澡”、长效核黄素等有效保障措施。2005年,研究所组建了环境毒理学研究室,加强了密闭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对官兵健康影响的研究,并为军队和国家制订环保法规、技术标准提供依据。

1965年,专家为炮兵讲解65型耳塞的使用方法。苑正轩 摄

在为部队服务的过程中,研究所涌现了大量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如第一个用于高原部队的药物,并被誉为“高原神药”的“复方党参片”;第一个为部队战创伤救治研制的非肠道营养制剂“复合结晶氨基酸静脉注射液”;第一个为中国人制定的重要脏器功能评价标准“中国人心肺功能正常值”;第一套野外水源净化药械“饮水澄清剂、消毒片和缓释消毒药械”;第一套便携式、快速野外饮水、食品检测设备“部队野战饮水食品理化、微生物检验箱组”……

(二)

59年来, 该所始终坚持面向基层, 深入实际, 开门办科研。他们每年要安排1/3的科技人员, 用约1/2 的时间, 深入部队调查研究, 制订规划、确定课题。抗美援朝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发生了大批夜盲症,严重影响我军擅长近战、夜战的作战模式。在王成发教授的带领下,该所科研团队迅速赶赴前线,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夜盲症发病率高达67.4%,在物质极其贫乏的条件下,他们就地取材,用松枝煮水的简便易行且原料供应充足的办法,在短时间内高效解决了问题。

专家为灾区居民进行水质理化指标检测。苑正轩 摄

部队在平时和战时常出现维生素B2缺乏症,特别是在蔬菜缺乏季节和战时供应困难时发病最多,对部队的战斗力影响较大,原总后卫生部于1966年下达了研制长效维生素的任务,并提出了一次给药保证三个月内不缺乏的高指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闯过了三道技术难关,长效达到3个月,超过了美国文献报导的长效6周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官兵健康。

该所按照上级要求研制的浑水澄清剂和饮水消毒片,具有高效、速效的性能,超过了英美等国的同类产品。使用这种药剂,在五分钟内即可得到清洁的饮用水,表面看来一包药粉、一小块药片,很不起眼,可是它与战士的健康与战争的胜利紧密相连。

过去,两栖坦克有效作战时间短,在行驶一定距离时,部分战士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造成非战斗减员。为此,该所专家先后4次参加实兵演习,在现场展开实验。数据证实,由于坦克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有害气体聚集导致乘员出现不适。如今,经过改装的两栖坦克有效改善了官兵的身体健康,为新一代装备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模式。

此外,该所专家还首次揭示了我军两栖主战装甲车移动战斗舱室作业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士兵持续作业能力的重要危害因素,并据此提出我军两栖主战装甲车整体改造技术方案,解决了两栖主战装甲车改造的重大难题。目前,袭著革研究员正在主持的重大课题,对核潜艇等密闭环境优化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将对军人作业能力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三)

建所以来,该所每年都有近百名科技工作者,轮流带着课题到部队调研,开展实验。高级实验师王贺新为了研制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在海拔5200米天文点哨所边吸氧边做实验;副研究员龚泰石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单位安装净水设备期间,夜里突发急性高原病,昏迷摔倒在地,因发现早抢救及时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副研究员蒋兰芳刚刚做了乳腺癌手术, 3 次到东北边防连队, 在寒凤呼啸、零下30 多度的郊野, 请战士试用她们研制的自身产热的防寒手套、鞋垫; 每次试验回来, 她的腿要肿痛两三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自原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签署通令嘉奖至今的三十年间,该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的光荣传统,并在和平年代的环境下,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内涵。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该所多名专家携带个人饮水消毒丸、缓释饮水消毒剂前往抗洪一线,解决抗洪官兵野外饮水的安全问题。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爆发,该所专家立即向总部提交了一系列关于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部队合理作业的建议案,同时派出专家赴抗震一线参加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在汶川抗震救灾的卫生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在青海玉树地震、西南五省特大旱灾、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云南彝良和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以及海地地震、巴基斯坦特大洪水等国际救援任务中,该所专家奔赴一线,发挥了突出作用。

大量的科研成果应用和服务于部队一线,应用于国家历次非战争军事行动,创造了大量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军委首长在视察该所时,特别指出“这个所研究的范围和成果是贴部队最近的,为官兵服务最直接的,对战斗力提升能够起到支撑作用”。正如研究所谭岱军政委在纪念原总后勤部通令表彰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在院所即将转隶调整的关键节点,全所上下不忘建所初心、不忘科研初心,不忘军人初心,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特色基因、优势基因,让研究所人为战而生、为兵而兵的光荣传统永放光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