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华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17 10:27:05
选择字号:
“博物+”思维与博物图书出版

 

编者按

博物学在中国近几年有复兴的趋势,相关图书品种、数量增长迅速。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作为此轮一阶与二阶博物学重要的推动者,帮助多家出版社进行了选题策划,并不断思索博物学的定位问题。2017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他在湖北馆作了一场报告《博物学复兴与出版规划》,回顾了近期优秀博物类图书,关于博物学的定位,阐述了“平行说”。他认为,有兴趣参与博物类图书的出版社,宜适当分工,做自己最擅长的选题,不要一窝蜂都集中到几个类别上;引进与原创要两条腿走路。“缓慢引进一批经典,大量出版本土化的实用作品。”本文整理自该场报告,有删节。

■刘华杰

对博物学的新定位

想重申一下我个人对博物学的定位。博物学有悠久的历史,构成一个传统,也是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之一,这一点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四大传统”之说是我在前人“两大传统”基础上概括的。博物学主要涉及在“生活世界”中普通人与大自然如何打交道,“生活世界”是一个现象学概念。

在复兴博物学的进程中,现在我把博物学定位于:平行于自然科学而存在的知与行,其行为主体不是专家而是普通百姓。

这是一种新想法,也不是一开始就搞明白了,反反复复想才有此结论。这一定位是否有道理?可以全面彻底地检视一番。为正在复兴的博物学做出某种定位,不但要尽可能弥合过去相当多的史料,也要满足当下的一些现实需求,还要有预见性。我认为,“平行说”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以成立。“平行说”有若干缺点(比如无法直接借上科学的光),也有若干好处(比如门槛低、不过分受科学的约束)。这种定位不同于过去、当下流行一些定位,比如那些把博物学视为科学、前科学、肤浅的科学的想法,把它视为某种科普的想法等。

根据平行说,博物学不还原为科学、科普,也不强调其科学、科普成分,虽然有一定的交集。简言之,博物就是博物,不是科学,也不是科普。

“博物+”思维

当下主流文化并不在乎博物学,这是事实。但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又对博物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事实。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现代性的两面性决定的。

现代性与博物学不全矛盾,也有一致的方面,如班克斯、洪堡的博物活动。近代的博物活动,也支持或者部分造就了现代性,同时现代性与某些种类的博物活动渐行渐远,甚至产生了对立。现代性在推进过程中自身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博物来调解。比如,现代性之下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也向往回归自然。这时就要借用怀特、卢梭、梭罗、贝斯顿、缪尔、利奥波德、卡森的博物学。

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分形交织”的社会中,我们推进博物学,可有多种思路,特别是要借机、借力。模仿“互联网+”的概念,我们可以思考“博物+”。

请思考如下组合:博物+自然教育、科普;博物+传统绘画、摄影等艺术;博物+科学编史、文化史、环境史、人类学;博物+中小学语文作文、文学创作;博物+旅游、休闲、乡村建设;博物+美食,如“舌尖上的中国”;博物+野外生存训练、军事;博物+徒步、体育;博物+地产;博物+幸福生活;博物+生态文明。

推动“博物+”思维落地,推动博物学健康复兴,出版起了重要作用。

博物类图书出版现状

十多年前,博物题材不受重视。现在真的不一样了。以本次图书订货会为例,到各家展台转一转,能找到不错的博物书。博物图书已经小有成就,如北大社、商务、化工社、南方社、中国科技社、上海交大社、重庆大学社、江苏人民社、湖北科技社等。去年,深圳大鹏区政府还做了一件好事:推出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

出版界许多朋友想做博物书,找我的人也不少,但不知道如何策划具体的选题。博物图书出版要解放思想,也要采用“博物+”思维。将博物与百姓的生活充分结合,选题满地都是!问题是,能否真的深入生活,能否思索当下现代性的问题。没有一阶体验,做博物书恐怕做不好。

在此,也不得不提一下当下博物出版的不良倾向。的确有一些人过分投机取巧,有些博物书粗制滥造,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有许多图书表面光鲜,有板有眼,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内行一瞧便知道有问题,不肯做艰苦工作,想速成,掠人之美。长远看,这类做法坑读者,浪费读者的钱财和精力,会破坏博物图书出版生态,造成一些名著别人再没法做、不好做了。比如,当下关于梅里安的图书,至少有五六种,哪一个是认真做的,普通读者如何分辨?

博物类图书出版规划

博物图书本身也是一个大类,需要细分。选题要分门别类,市场也必然细分。

许多出版人看好博物这一板块,很着急,想参与其中。热情是好的,但着急没用。博物类图书翻译和原创都需要积累。举一例,柯林斯出版社用60年才出版了110种博物学图书。平均起来,一年才出版不到两种,速度显然不快。我们有的出版社一年就推出十几种或者几十种,靠谱吗?

有人说我短时间内就编出了《崇礼野花》和《延庆野花》,严格说可不是短期,我用了许多年,一次又一次到山上拍摄、辨识。许多图片不是现在就能马上拍到的。出版社要培育好的作者,不能太亏待作者。国内出版界有一种现象不同于国外:我们的作者经常在许多不同的出版社跳来跳去,为什么?我猜,通常大家做一锤子买卖。做出版,一定要调研、发现、锁定优秀人才,他们是稀缺资源。优秀人才通常不多,抓住了,才有希望。

现在正在做或者想做博物类图书的出版社不下三十家,大家要适当分工,做自己最擅长的选题,不要一窝蜂都集中到几个类别上。

引进与原创要两条腿走路,两者都重要。不引进,不知道历史和大格局;不原创,百姓无从下手,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离博物而去。

引进:吸收域外千百年的博物学文化积淀。英语著作已有许多人关注,提醒多关注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作品。

原创:本土化,书写、记录中国本地河流、岩石、动植物、生态系统。每省均应做成系列。长远看,原创更重要。有条件的地区宜先出版必要的博物手册,要成体系。

进入者,要先研判一下,给自己准确定位。宜做有特色的产品,少投机,避免恶性竞争。

简化成一句话:缓慢引进一批经典,大量出版本土化的实用作品。

《中国科学报》 (2017-02-17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