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2/6 19:13:48
选择字号:
“一带一路”的另一条路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正式向全球发布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具有多样的环境,但缺乏宏观对地观测监测能力,用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可以并已经为这些国家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服务于他们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12月6日,第二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香港召开,会上,《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正式向全球发布,这一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有了明确的实施方向。

数据的威力

2016年5月,郭华东在综合评估中国对地观测发展水平及“一带一路”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倡议,并推动其在全球的发展与实施。

该计划旨在通过跨国界的空间观测科技创新合作,更快、更准、更广地认知“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空间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计划共设立了空间大数据、农业和粮食安全、海岸带、环境变化、世界遗产、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等7个工作组以及城市环境、高山和寒区2个任务组,共同为“一带一路”的科学实施提供科技支持。

各个工作组很快开始分头行动。

例如,农业和粮食安全工作组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农情信息命运共同体,先后为多个国家开发、移植了符合区域农业特点的农情速报系统,提高“一带一路”粮食不安全国家的农情监测、决策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11月,伊朗、伊拉克边境地区附近发生7.8级左右地震,DBAR空间大数据工作组和其他项目合作,第一时间向全球科学家和减灾机构开放和共享震区数据和灾情信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重视。这也是全球第一个针对此次地震的数据应急行动。

同盟的加入

这些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的“先行者”,让国际专家和管理者的信心更足了。该计划自2016年由中国发起,由郭华东担任主席。一年多来,计划得到了国际科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观测组织和俄罗斯、芬兰、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等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与支持。目前,已有 26个国家和10余个国际组织参与了该计划。

在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外籍院士瓦力里·邦杜看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社会治理手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空间大国之一,为国际对地观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说,“一带一路”作为中俄合作的共赢之路,不仅应加强在经贸间的合作,也应加强在科技领域的合作。DBAR为中俄两国对地观测领域的科学家搭建了平台,为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法,相信在广大科学家的共同合作下,DBAR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此次会议上发布的《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更是涉及来自4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余位专家,经历一年的论证研讨整理编纂而成。

规划书指出,这一为期十年的科学计划期将实现三个目标:解决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知识缺陷;推动先进的科学和决策支持服务;加强伙伴关系和科研网络体系内的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

“DBAR向前推进,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使命。”郭华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规划书的发布,标志着计划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希望在成员国合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让‘一带一路’不仅造福于中国,更造福于沿线国家,造福于全球。”

共享的魅力

实际上,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由中国发起、中国科学家担任重要角色的国际科学计划并不多。为了让这一“Made in China”的计划能为更多国家和科学家接受,郭华东动了很多脑筋。

“我们主要是‘给予’,而非‘索取’。”他说,“我们要切实发掘我们的能力帮助其他成员国开展能力建设,让成员国的科学家和决策者逐渐认识到‘数字丝路’的意义和好处,让大多数参与者乐意分享数据和信息。”

世界遗产工作组利用空间技术,研究了近40年来环境要素变化对吴哥遗产地的影响,发现了诸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城市无序扩张等诸多问题,为当地提供了全面、充分、及时的信息保障。“我们在当地开展了吴哥遗产地遥感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建成了吴哥遗产工作站,为吴哥遗产管理局培养了20余名遥感技术人才。”DBAR秘书长刘洁说。

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面临干旱带来的巨大挑战。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的专家认识到DBAR的地球大数据资源是其应对这些挑战和探测资源的有效手段,主动邀请DBAR在他们国家组织会议。在环境工作组的支持下,他们学习中科院模式建立了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建立了可以接收和处理空间数据的实验室。而环境工作组也为他们提供了所需数据并进行人员培训。

本次会议上,DBAR计划批准成立了首批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意大利、摩洛哥、赞比亚、泰国、芬兰。这些卓越中心将在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保护、灾害风险控制、水资源管理、城市发展、食品安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自然和文化遗产管理、高山寒区和北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科技合作的开放基地,并将以此为支点,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研究特色、辐射周边地区的国际合作网络。

“服务于国家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是DBAR的优先目标。”借助地球大数据这一引擎,在一条看不见的道路上,为“一带一路”带去看得见的实惠,郭华东和他的科技界同盟,对此充满信心。(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