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5 9:54:22
选择字号:
专家解读渔业“十三五”规划
创新促发展 渔业猛发力

 

浙江温州渔业千舟竞发的场景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渔业“十三五”规划不但深入把握了当前渔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符合现代农业建设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为共同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可持续性。

■本报记者 张晴丹

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渔业大国,但渔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为了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12月31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向世界渔业强国迈进。

《规划》在对“十二五”渔业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渔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对“十三五”渔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

《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此次《规划》的内容有非常多可圈可点之处,不但深入把握了当前渔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符合现代农业建设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为共同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可持续性。

提出“减量”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地位逐步提升,从“可有可无”的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成为世界渔业大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品出口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02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榜首。

渔业的发展为我国食物安全和人民膳食结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应该说,目前渔业发展和水产品供给的形势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矛盾已经从量的供不应求逐渐转变到质量安全和资源生态保护方面,因此“减量”成为必需,也成为可能。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6600万吨,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规划》提出的水产品总产量6600万吨指标是一项预期性的指标,主要是体现减量增收的政策意图。

“我认为《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即明确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定了‘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特别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提出‘减量’的要求,国内捕捞产量实现‘负增长’、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的目标,这是一个重大调整。”崔利锋说。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举措,如果认真落实,会有助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建议。

此外,专家指出,《规划》内容中也有不少新的亮点,比如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对渔船实行分类分级分区管理制度、发展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开展水产养殖国际合作等,无论从理念还是措施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进步。

抓住机遇“走出去”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渔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渔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我国渔业“走出去”已成为大农业“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更加意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性,强调要深入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的能力,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杨红生表示,渔业“走出去”是一条契合当前现状、展望发展未来的好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国内渔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增强了我国渔业企业“走出去”的信心。

专家指出,“走出去”需要分两头走,一方面是继续加强远洋渔业发展,开拓更远的远洋捕捞,比如到南极捕捞;一方面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与其他国家开展渔业合作,比如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开展养殖,同时输出我国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标准。

“这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渔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也是我国的水产事业对世界的一种贡献。”杨红生说,将渔业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更好地共享渔业发展成果。

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渔业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近40年来,我国渔业科技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缩小,总体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新种质创制、养殖模式等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已建成了一批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示范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团队,实现了藻、虾、贝、鱼、参等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

《规划》强调,要以渔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渔业各项改革,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科技创新是驱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推手和关键。如果技术不创新,不和产业接轨,或者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那我们的工作往往是脱节的。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杨红生表示。

我国向来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问题。但如何转化得更好、更“接地气”呢?专家建议,应该让科学家与一线的技术人员、企业、渔民等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毫无疑问对‘十三五’全国渔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外,《规划》在重点任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解决制约渔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撑和引领现代渔业发展。”崔利锋表示。

“这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加以落实。”崔利锋说。

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专家建议,还应在健康养殖、友好捕捞与绿色加工等方面实现创新,提升现代渔业基础理论原始创新能力、良种创制和养殖新对象研发能力、渔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装备能力、健康养殖的精准管理能力、渔业环境管理和资源养护能力、远洋渔业捕捞和新资源开发能力、水产资源高值化和清洁化加工能力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未来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现代渔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专门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国家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崔利锋说。

“我们将按照中央精神、主管部门要求和《规划》安排,紧紧围绕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围绕渔业产业发展和渔业渔政管理遇到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崔利锋表示。

“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提升渔业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支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能力,为现代渔业建设、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渔政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记者了解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一步将重点在水产养殖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深蓝渔业技术与装备、水产品质量安全、渔船渔具标准化、渔业国际合作与“走出去”、渔业经济与政策以及渔业渔政管理等学科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与相关科研教学单位、企业及地方政府部门等方面的协同配合与创新研究,共同促进我国渔业健康发展。”崔利锋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7-01-25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