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4 9:59:34
选择字号: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罗钟铉: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接地气”

 

■本报记者 陈彬

高校在软件工程科学研究方面,必须非常注重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结合研究,充分把软件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使软件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工具和方法。

2001年末,为了加快国家新型产业——软件产业的成长步伐,我国在全国高校中选拔出37所软件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便位列其中。

刚刚过去的2016年正好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的第15个年头。回顾软件学院发展建设之路,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总结和思考呢?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罗钟铉。

走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报》: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在此大背景下,您认为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其突破口又在哪里?

罗钟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均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新常态时期”,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为此,党中央也做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部署。在我看来,不看速度、不看规模、看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为此,高校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改革突破口,不断推进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窗口和开放办学的平台,更要率先突破,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是国家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初衷,更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中国科学报》: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于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而言,为国家培养优秀信息与软件人才,服务于网络强国战略是一项根本任务。对此,您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思考?

罗钟铉: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与信息软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信息软件产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非常强;二是创新速度快。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信息与软件产业需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二是针对创新速度快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面对新问题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产业需求。

为此,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我们探索实施“课堂—实验—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国际化与软件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聘请了一批高质量的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我们搭建了一批创新教育平台,在校外与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和研究院所联建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校内,建有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实现“互联网+”与软件工程协同共振

《中国科学报》: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软件工程学科增设为一级学科,这为各高校软件工程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您认为在这样的机遇下,软件学院应该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服务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

罗钟铉:增设一级学科是软件工程学科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为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新的机遇。而如何抓住机遇,发挥软件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这需要我们开展大量的研究和科学实践。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软件工程专业要尽快应对学科方向凝练、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众多挑战,探索一条既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又要面向行业脚踏实地,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培养专业型、服务型人才的发展之路。这是新时期软件工程学科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完成的任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软件工程具有复杂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为此,高校在软件工程科学研究方面,必须非常注重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结合研究,充分把软件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使软件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工具和方法。

《中国科学报》:当“互联网+”遇上软件工程专业,您觉得意味着什么?

罗钟铉:从专业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关系。

首先,“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带来了新思想和新工作模式。软件工程从传统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开发发展至今,都仍然停留在单一软件产品的开发上面。 “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引入了新思想,它意味着一种多行业交叉的服务模式。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是巨大变革。

其二,在“互联网+”中,“软件”依然是灵魂。在推进“互联网+”的进程中,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推进“互联网+”的重要抓手,首先要完成自身创新,即如何更好地为不同的行业提供服务与支撑。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他们会成为推进“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除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要唤起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使命感。实现“互联网+”与软件工程协同共振,将产生无穷魅力。

工程教育认证

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走向世界

《中国科学报》:近期,我国加入了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专业认证过程中,您有哪些方面体会?

罗钟铉:《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在我国,工程教育占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总量的1/3。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有了国际统一标准,为工程类学生踏入国际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与其他工程专业相比,我国的软件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便始终坚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工程型人才。从这个角度讲,软件工程专业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也是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者。而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也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了解和掌握世界上先进的软件工程教育的方法,参照国际标准来培养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中国软件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切实提高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2015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成为首批申请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对本轮工程教育认证,我们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工程教育认证关注的重点是木桶原理中的短板,以全员覆盖为宗旨,这与传统精英式教育理念显著不同;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 摈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观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出“接地气”、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才;最后,要始终持续改进,任何专业要想不断发展提升,就要不断改进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闭环,才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培养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7-01-24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