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鲁皖龙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9/13 10:05:59
选择字号:
对话东北师大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偏了吗

王占仁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CFP供图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了多部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逐步明确“面向全体”“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深入推进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是否能够培养出来?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化解这些困境?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教授。

创新创业人才能否批量“生产”

记者:创新创业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选择和行为,创新创业人才是否可以教育出来甚至批量“生产”?

王占仁:这实际上就是创新创业是否可教的问题。在西方,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之初,人们追问的也是这个问题。1947年,美国兴起创业教育,哈佛大学成立了一个创业历史研究所,创办了一份关于创业历史的期刊,这个研究所和期刊的领导人就是经济学家熊彼特。他们集中研究创业者的特质,开展特质因素理论指导下的创业教育研究。他们经过了20年的研究,刊物停办了、研究所也撤销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创业者之间的区别比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区别还要大,不能找一个模子,把它浇灌下去,出来就是创业者。

记者:既然不可能批量“生产”,创新创业教育为何还要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呢?

王占仁:是否可教和能否批量“生产”是两回事。西方学者认识到研究创业者这个思路不可取,就逐渐由特质因素理论转到创业过程理论。什么叫创业过程理论,就是原来他们认为创业者是不可教的,现在发现创业者既然千差万别,还不如对所有人都进行创业过程的教育。比如说一个创新的点子怎么成为创意,创意怎么转化为商机,商机怎么变为实体,实体怎么上市,创业公司怎么出手、怎么盈利等等,把整个创业的过程描述出来。从创业特质论到创业过程论,给大家的启示就是创业是可教的。有的可以教中学,有的可以做中学,两相结合,就可以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记者:创新和创业是什么关系?如何认定培养出来的就是创业人才?

王占仁:2010年,国家在文件中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概念,其实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强调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在“创业”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其实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意在强调以创新成果去创业,鼓励和支持创新者去创业,而且是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从广义上看,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虽然创业不是创新,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不一定涉及创新,创新也不一定涉及创业,但是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成功的创新也往往在创业过程中产生。而且,广义的创业不只是建立新企业,它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上的创业也突破了“创业就是创建新企业”的狭义范围,将“内创业”和“社会创业”也纳入创业研究领域。所以,“创业型”人才不是特指企业家,而特指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气质的人。这是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依据。

“学而优则仕”观念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王占仁:首先是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创业教育各有优势、各有特色,遇到的瓶颈问题也不尽相同。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创业项目的转化落地率较低,创业教育的“锦标观念”突出,功利色彩较浓;一些学校由于学校学科力量较弱,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提升,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材编写困难重重,无法吸引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刚刚形成,全国各地区的成功案例及典型经验尚未形成和推广,各省对于扶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和政策支持也处在逐步确定的阶段,尚未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无法形成发展的合力。其次,运行机制尚未成熟。由于尚未进行制度层面的整体设计,高校对于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还未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领导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正在磨合中。另外,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记者:这些问题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接下来应该如何完善?

王占仁: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等多个因素作为支撑保障。

首先是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机构和制度保障要求越发强烈,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构,并健全制度、理顺机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要结合自身特点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或中心,要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校内资源,整体规划和协调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确保人员、场地、经费投入。

其次是建立“三师型”教师队伍。“三师型”有两层含义,既指教师素质方面要“能讲课、能咨询、能实践”,又指教师队伍结构要涵盖“理论型、实践型、综合型”,确保数量足、质量高。

再次是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产学联盟支持系统。产学联盟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包括各高校之间的高校联盟以及企业间的企业联盟。

记者:您刚才提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占仁: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而不是“学而优则创”。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科学衔接,缺少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准备,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得不补上本应该在中小学缺失的启蒙课程。相对于美国从小学就开始的全民创业教育,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是在巨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快速启动的。我们应该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学而优则创”的文化。把启动创业生涯和启动就业生涯同等对待,在所有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期待将来有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应及早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

记者:在您看来,未来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怎样?

王占仁:要走面向全体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面向全体”依然是主流趋势。何为“专业化”?我理解就是有专业的人员、机构、课程体系。

未来将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区域模式”和“行业模式”三类,高校在坚持“校本模式”的同时主要呈现出向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发展的趋势。未来各高校创业教育将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模式,即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要将“校本、区域和行业”三方面有机结合,使不同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三位一体、特色鲜明”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益契合、准确定位”,高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让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官产学”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并构建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

记者: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必须依托完善的课程体系,那么,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应该以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

王占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创新创业纵深发展的关键。这个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突出的特点为基础,建设“实践导向”的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的实践化包括“课程内容实践化”和“教学方法实践化”两个方面。“课程内容实践化”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创业实践内容。在增加创业实践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弱化理论知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实践化不等于“去理论化”,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

“教学方法实践化”是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开放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课程化,是指通过创业实践,学生学习的创业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的相关经验。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包括竞赛、园区和活动等载体。

记者:新的历史时期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是否应该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

王占仁:应及早建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在原理、史论、方法、比较等方面夯实基础、加深研究。首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评价等从原理层面做好总结;其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历史梳理清楚。也就是把中国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再有,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这也就是解决前面提到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可教的问题。 (本报记者 赵准胜)

■案例

东华大学:

个性化教育造就学子创业基因

“学校教育不仅体现在专业上,更为我们注入了创新的‘基因’。”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尚创汇”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启动仪式上,东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罗清篮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2006年,罗清篮保送进入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他在中学时就坚持自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开发出的《基于进程级病毒木马拦截授权技术的VHT抗原体系统V1.1》软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

对这种在专业领域有突出天分的学生,怎样创新培养模式,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东华大学给出的答案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育。

本科期间,计算机学院为罗清篮配备了专业导师,手把手进行深层次专业培养,提供实验室、网络环境等研究条件,指导罗清篮参与“挑战杯”等科技活动。罗清篮先后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第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毕业前,罗清篮与参与科创的小伙伴们,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组建了公司。历经5年发展,公司研发的“主动云爬虫”“信息过滤黑匣子”等网络安全软硬件产品,涉及渗透类、应用类、防护类等多个领域。并先后招聘了10余名东华大学毕业生,向学校提供了50余个实习岗位。

在东华大学,像罗清篮这样的“好苗子”还有很多。

为此,从2010年起,东华大学探索构建了“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与科研启蒙、专业学习、实践和职业生涯教育结合起来,一体化培养。

其中“3”是指个性化教育菜单:面向全体学生推出创新创业基础性知识教育,面向有创业意愿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面向有创业行动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扶持。“4”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启蒙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实践教育结合、与生涯教育结合。“5”则包括知识引领、能力提升、朋辈学习、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五个教育维度。

连续3年,在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专项评审中,东华大学学生在303个专项中拿到44个,立项数居上海高校之首。上海市“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6年共资助84个项目,东华学子获资助17项。(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面向人人的创业空间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要面向人人,应为每位学生定制专属的培养方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爱武说。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面向人人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重点在扶持和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全面提升。

据介绍,学院通过鼓励创客作品进展览、进工业中心等方式,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渠道。学院还尝试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常规建制,成立跨界精英人才学校,并提供专项资金、专家指导及专业实验实训场所等,集聚优势资源,着力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教育发展空间。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完善“赛训一体”的激励机制,建立“众创实践帮扶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和支持。学院目前建有机械创新协会、机器人创新协会等50多个专业社团,每年吸引大学生万余人次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学院每年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和竞赛扶持基金300万元、创业基金200万元,支持学生申报创新实践和专利发明项目超过150项,扶持创业项目超过20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为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建设对接专业的师生创新创意工作室,遴选“创有所长”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参与教师纵横向课题和产品研发,并对学生给予科研补贴。师生工作室成立以来,参与工作室的学生共计500多人,自主研发产品30个,申报专利70项,50余项专利产品与学校签订转化协议。

近5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仅一等奖以上奖项就突破200项,学生申请专利达到420项,授权专利299项,每年自主运行的学生创新团队和研发项目超过200个。单项学生专利产品“智能垃圾桶”实现成果转化后,销售额已超过4000万元,订单突破720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年孵化项目超过30个,孵化项目最高可获得免息创业贷款25万元。(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大家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张赵根:

构建“四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有偏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等。近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四阶段”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通识教育阶段,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二是创新教育阶段,重点是实施“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真实生产项目实训。三是专门化教育阶段,遴选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基础的学生在完成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后转入创业学院,组织开展基于案例导向的创业培训和模拟公司实训等。四是创业实践阶段,重点是与杭州开发区合作共建高职学生创业园。

目前,学校已开发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课程30余门,开展各类技能创新项目近300项,参与学生2万多人次。创业园入驻学生企业累计达143家,带动学生创业就业1400余人。

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

创业资金问题不能单靠高校

创业资金短缺被公认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解决资金难题,高校难以“一枝独秀”,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位一体”共同筹措,可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设立专项奖学金、设立项目扶持基金、引入共建资金等。学校可与地方政府共建优质创业孵化器,与地方组织部门共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与地方人社部门共建就业创业工作站,与优秀创新创业企业共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工作站和科技创业协作联合体,等等。这样,既可以通过各项软硬资源的导入减轻资金支付的压力,又可以通过协作共建赢得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

一拖集团董事长赵剡水:

衡量“双创”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衡量“双创”质量的时候不简单以成败论英雄。有的项目没有挣钱,但在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上是值得肯定的,对这种项目也不要全盘否定。我们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衡量“双创”质量的机制,要有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如果没有容错机制,创新创业就很难长久。比如,年轻创业者在一段时间内往往都是很偏执的人,一门心思做这个业务,在其他方面就会忽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容错机制。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宽松和宽容的创新文化,允许创新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有失败,使创业者能够放开手脚来创新创业,激励他们在不断地克服困难、克服失败中走向成功。

温州医科大学创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兆信:

做好技术转移保护知识成果

我国高校在保护教师知识成果的各项专利转让制度方面还十分薄弱,大学内部的技术转移组织发展还十分滞后。因此,我国高校需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面向全社会招聘精通风险投资运作、知识产权法、技术商业化运营等知识和经验的专业性人才;通过与校外资源的合作,将大学已有的知识、技术教育基础转化为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从而实现大学、市场、个人三者利益的正和博弈,为大学创新创业活动的繁荣搭建资本注入和商业运营的平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