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秀娣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9/5 10:11:35
选择字号:
时评:不搞排名的学科评估走向会怎样

 

第四轮学科评估开展至今,引起各方极大关注和响应。然而随之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一些高校内部学科间为争夺资源而“交战开火”,有的学校“大刀阔斧”关停并转那些无望进入前茅的学科,如此种种,着实令人担忧。

事实上,因学科评估而起的纷争大多源于对评估结果的非理性的“绝对化”解读。即:参与评估的各方似乎都认为,评估结果将直接挂钩国家“双一流”建设,而且学科排名相差一二,国家投入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此情形下,学校会否因用力过猛而做出非理性抉择?学科团队会否因过度焦虑而无心苦练内功?如是,那么保证质量、以评促建岂不是句空话?弄不好,还可能会得不偿失。

为何不考虑不做过于定量化的评估结果,从而让那些把学科排名“绝对化”的看法以及把评估结果和财政拨款“绝对化”捆绑的做法无从下手,局面又会怎样?笔者认为,至少会有以下四方面的改观:

其一,评估活动更彰显内涵价值。学科评估没有精确的量化结果和名次高低,随之的结果使用也会受限,看似把它从“神坛”上拉下,其实这正是学科评估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体现。复杂的学科评估本身就不存在精确的量化评判,它更多只是对学科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监控和保障底线,把它作为学科水平、名次之争的工具,表面上抬高了学科评估的身价,实质上这是学科评估本身无法承载的。更何况,本轮学科评估正处于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尚未明朗时期,离开“绝对化”表达形式,更能彰显评估活动自身的水准和价值。

其二,学科评估回归以评促建本位。学科评估和其他外部评估一样,都是在一定参评对象、评估标准下对学科状态的呈现和评判,它在于帮助参评学科在相互比较中知己知彼,从而能够更迅速、准确找到各自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树立标杆,有的放矢地建设与发展。这样的评估目的和作用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体现和实现,而现实是有些学科通过后期紧急筹措资源和成果以图评估名次效应尽快显现,在这种唯结果论的“烽火硝烟”下,轻则导致高校学科建设精力分散,重则还会引发“假大空”现象及学科间矛盾升级。为此,淡化评估结果或不推出量化结果,让硝烟散去,引导高教上下把兴奋点转移到学科建设本身上。

其三,教育财政政策更趋明朗化。国家教育财政政策自有其价值判断和执行规则。现阶段,大家普遍寻思:若真如传闻所言,国家将大额资金只集中到学科排名顶尖的学科,其效率效益何在?会否导致好的大学越来越好、弱的大学越来越弱?这样的投资策略是否有助于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有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没有了学科评估定量结果的帮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管理水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同时也把高校和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政策制定的内在逻辑和实际效果上,这种良性互动将促进国家教育财政政策的明晰和完善,同时也提高高校和社会大众对政府决策的评议和监督水平。

其四,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政府依法对高校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正逐步形成。理论上说,本轮学科评估,是国家依法治教形势下管办评分离实践的体现,它的宗旨也十分明确,那就是要服务于学校自我质量保障问责制度的开展,所以评估活动的重点更应体现在诊断上。没有了学科评估结果和排名的导向,客观上切断了长官意志、行政权力来左右学科发展的抓手,从机制上保障了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需要来统筹规划学科的决策权,其中根据学科发展的构成要素、渊源脉络及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等来形成学校内部和谐、有序的学科生态群,这是非常需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而深入调研、精心布局的。

(作者系同济大学办学质量评估院副研究员,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