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9/1 7:38:05
选择字号:
撬动城市的“智慧大脑”
——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侧记

 大赛路演环节选手展示项目。谢宇摄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301教室内,时钟上的红色数字在紧张地跳跃着。选手们挨个儿演示小组作品,小心翼翼地回答着评委提出的每个问题。“时间到……”讲台上迅速地换上了下一支参赛队伍。

301赛场上的主题是“跨摄像头行人跟踪任务”。DPM检测算法、MRF多目标追踪算法……一群专业术语,咋一听颇令人费解。

8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在北京大学举行,大赛以“用智慧撬动城市”为主题,来自全国66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68支队伍,在智能技术挑战与创意设计两个领域参与决赛的角逐。

技术,勇啃硬骨头

别看台上一个个都是“技术控”,走下台来,选手会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自己完成的是这样一个任务——跟踪初始视频中指定的人物,不仅仅是在一个摄像头中,而且还要变换多个摄像头,最后在所有的人中扫描出此人再进行定位。

“通常在一幢大楼内,一个摄像头只能拍到一个人的部分动作,换了下一个摄像头很可能拍不到连续的动作,或是干脆‘跟丢了’。而‘跨摄像头行人跟踪’技术就是用来弥补这一缺憾。运用到公安刑侦中,可以自动检测出犯罪嫌疑人连续的活动轨迹。”中山大学选手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了任务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不但要跟踪得准,还要出错少,是“跨摄像头行人跟踪任务”的评分原则,重点考察的是选手们的算法与设计。截至目前,该技术的召回率和准确率仅为45%,这一数字仍然是学术界尚未逾越的障碍。大赛主委会期待更多智慧大脑去破解这一难题。

像“跨摄像头行人跟踪任务”这样的项目,本届大赛智能技术组还有人脸检测与识别任务、异常事件检测任务、视频大数据压缩任务、音频大数据压缩任务、车辆精确检索任务、无人机场景重建任务共七个项目。选手们攻克难题的决心,在赛场上尽显。

“大家不要害怕理解。”北京大学选手韩凯、元玉慧带着作品“杀”入了决赛的路演环节,他们把不同的图像比作了猫、狗、马,试图用通俗的语言与观众沟通。虽然他们报名的是车辆精确检索任务,但其技术还可以用于精准图片搜索、人脸识别、广告点击预测、单个目标跟踪任务等。此前,他们参加了阿里巴巴首届大规模图像搜索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还是大公司做得更好,但我们的项目开发得比较基础,在细分上解决得比他人更好。”元玉慧一语道出了研究生技术开发的比较优势。

对于选手的表现,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雍俊海寄语道,在高校“短、平、快”指标的冲击下,更希望学生能勇啃骨头,迎难而上,不轻易言弃。

创意,关注细分领域

“里面快答辩完了吗?”走廊上,站着不少备赛的队伍,不时有人耳语。透过赛场门上狭长的玻璃,隐约可见选手展示的PPT,但却听不到场内的交流声。

相对于智能技术组的比赛,创意设计组的比赛显得“神秘”——比赛现场并不对外开放,仅允许即将答辩的参赛比赛队伍进入。“这样做也许是为了保护参赛选手的创意不被抄袭。”赛场外,一名参赛选手对此表示“理解”。

而赛场内由创意带来的愉悦,显然大不同于赛场外的焦灼。

“你们做的,比高德地图棒!”评委盛赞一款反映学生通勤时段北京道路拥挤状况的软件。尽管也有参赛队伍收获了“失落”,被告知已有同类产品上市,但不少研究生们的创意还是让评委们很是“醒脑”。

比如,一个听起来已被开发得有点“过”的四维虚拟旅游项目。当该项目答辩人上海大学选手孟凡荣亮出“王牌”——以时间轴串联景点,立刻引起了评委的极大兴趣。

队员蒋丰一、赵旭向记者解释了基本创意,“打个比方,我们可以通过‘王阳明’来串联与之相关的虚拟旅游,把浙江的王阳明故居与贵州的阳明洞、阳明祠串联起来,而不是单一景点的三维展示”。

项目的灵感来源更是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孟凡荣笑着说:“多来自TED演讲,我们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从TED获知并取得了开源的支持。”这也正是三名上大文科生敢于挑战高技术的底气,当然,他们还有一位来自合肥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队员相助。

而在创意设计组的路演环节,更是让人见识了研究生们开发项目背后的情怀。来自四川大学的参赛队把目标对准了云病理共享平台。我国病理科发展缓慢、工作烦琐,曾被媒体形容为“没人会、没人看、没人学”,而他们的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给医院、病人带来低成本、便捷的福音。

赛场上还传递了同门师兄“传帮带”的情谊。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参赛队,已是第二次参加比赛。“大师兄”张兴国告诉记者,去年站在讲台上的是自己,今年的答辩人换作了师弟潘宏烨,“明年就轮到了身旁的小师弟了,‘以研带赛’的师门中历来有之”。

与学界、业界面对面

除了丰富的赛事,主办方还为选手们准备了一场拓宽视野的“盛宴”——未来媒体智能高端论坛。

虚拟世界中,男女朋友握手可以感知温度、力度,眼科手术、虚拟战场可以智能模拟;一学期结束,突然发现助教竟是机器人;满足记者整理稿子的梦想,实时把语音转变为文字……院士、企业家们带来的科技介绍,让场下的研究生们感知到智能应用的魅力。

让北大选手厉扬豪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带来的“虚拟现实+”讲座,“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现在不成熟,但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我相信它大有可为”。

对于研究生创新,赵沁平很是鼓励,他认为,研究生的创新不仅要有深度、有技术含量,创业的苗头还要与企业对接。

而在选手心中,推动创新还来自于资源共享。四川大学选手任泓宇、杨李波、陈豪表示,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接触到了全国参赛队伍,他们希望与中山大学就图像分析进行合作开发。

闭幕式上,主委会宣布了智能技术组和创意设计组的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其中,北京大学参赛队参加的“车辆精确检索任务”项目、四川大学参赛队的项目“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病理诊断云平台——SAMART MED数字病理共享平台”分别获得两组的特等奖。

正如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在发言中所说,大赛的闭幕不是终点,今天的荣誉和奖励只是一个新起点。大赛主办方宣布第四届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将于明年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北大与西南交大双方进行了会旗交接,为此次盛会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中国科学报》 (2016-09-01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