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12 10:47:15
选择字号:
奥运赛场更需拼“心”

蒋志海制图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一波三折的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平常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只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动作,运动心理学可以派上用场。

运动科技在奥运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中,运动心理学也随着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更深入地参与到提升运动员成绩的服务中。

比如,当世界各地运动员刚刚到达里约时,就有运动心理专家通过光线治疗法帮助他们克服时差;通过生理心理学方法进行压力监测,调整训练强度;用神经反馈系统引导更好的心理状态等等。

与临床心理学以治疗非正常心理为目标不同,运动心理学的作用是要让运动员在高压力的状态下,发挥常人无法拥有的心理能力,从而将正常的运动技能彻底发挥出来。

新兴的正念训练

随着奥运开幕式的结束,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女子10米气步枪的赛场,因为那里将诞生里约奥运首枚金牌。而中国人对这枚首金也格外看重,派出了雅典奥运会冠军、老将杜丽和伦敦奥运会首金得主易思玲的双保险组合。

不过,过去4年中,射击决赛规则的改变让这个赛场本身变得更加紧张、刺激。首先,预赛成绩将不带入决赛;其次,决赛六枪过后,每两枪将淘汰一名选手。对运动员而言,很可能前一秒天堂,下一秒就跌入地狱。

杜丽和易思玲分别以预赛第一和第八晋级决赛。易思玲先发制人,一度占据第一,但状态几次出现起伏,最终获得铜牌。倒是杜丽,尽管数次站在被淘汰的边缘,还是化险为夷,收获了一枚银牌。遭到逆转的易思玲,痛哭不已。

一波三折的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平常心,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只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动作,运动心理学可以派上用场。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5米手枪决赛,韩国19岁小将金蔷薇在落后0.8环的情况下,最后一组五次射击打出了51.8环,包括一枪10.9环的高分,最终成功逆转。事实上,帮助金蔷薇夺得金牌的,正是近年来在心理学领域得到长足发展的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法。

所谓正念,是让人们将注意力维持在当下的内部和外部经验,意识到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并采用一种接纳但不作评判的态度。

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香港教育大学姒刚彦博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过去的理论认为,紧张、焦虑、心绪紊乱等负面情绪是影响运动员自信水平和运动成绩发挥的直接原因。因此,干预的核心就是要用积极的思维代替消极的思维,以及减少或控制负面的情绪状态。但事实上,主观上试图改变认知或者控制情绪,往往使得原有的状态更为严重。“而正念所做的,恰恰不是控制,而是接受”。

一位国家跳水队前成员曾经三次错过奥运会,理由都是在选拔赛的最后阶段,因巨大压力而无法发挥正常状态。伦敦奥运会准备周期里,姒刚彦对他进行了正念训练的尝试。

核心内容,首先是要帮助他有效地控制注意力,始终保持对当前运动比赛任务的专注,即便在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也能让注意力重新回到当前任务上;其次,重要的是要提升他的身体觉知能力,意识到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压力反应,这会帮助他有效地应对头脑一片空白的状况;然后,在面对逆境和挫折或情绪起伏的时候,能够不对这些刺激进行评判和反应,从而解决之前固有的情绪反应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使他能够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来觉知当下的训练和比赛,借此帮助他从比赛胜负的概念中解脱出来。

经过大半年的学习、训练,这位跳水运动员不但顺利进入奥运大名单,并最终获得了冠军。姒刚彦说,正念疗法是要告诉运动员,巨大压力下的负面情绪状态是非常正常的,不管如何训练,它们依旧会出现,“重要的是,你能觉察到它们何时出现,并且不被它们所影响”。

传统心理训练将被取代?

正念疗法的兴起、发展,让一部分运动心理学家相信,未来它可以彻底取代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和心理技能训练为主要技术的第二代认知行为疗法。但在姒刚彦看来,并非如此,“即便正念训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针对不同项目、不同个性特征的运动员,传统方法仍有可能占据优势”。

姒刚彦曾接手过一位香港乒乓球运动员的个案。教练对他的评价是,在技术上是一个很优秀的运动员,训练也非常刻苦。但他过于追求完美,有许多与一般人不同的想法,遇到问题时常常控制不了情绪,他只要在比赛中一发脾气,就不能专注比赛,也影响搭档的发挥。因此很难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经姒刚彦分析,他的主要问题是低挫折容忍度。这是一种在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与极端信念相连的情感上的困难。而“完美主义”正是他不合理信念中的关键,这与两种技术层面的情况有关:一方面,他违背了“扬长避短”的原则,对自己和搭档的能力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另一方面,他过于挑剔,决不允许自己和搭档有任何失误。

那么,根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要求,是要通过认知技术、情绪技术和行为技术使他的不合理信念得到改变,从而消除情绪和行为问题。

认知技术的核心是认知重建,姒刚彦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一直帮助他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主要的导向就是在出现逆境、挫折时把它们看作是等待克服的挑战,而不是一种威胁。认知重建的过程,也是通过辩论,建立新的观念的过程;在情绪干预部分,主要采用了表象、角色互换等技术;行为干预则是通过自我评价、教练与搭档的语言评价与反馈,以及使用比赛录像来评估,来强化行为。

除此之外,传统的运动心理学一直通过心理技能训练来提升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专家也对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以帮助他能更有效地控制行为。除了为提高理性情绪表象技术的效果而对表象能力进行了训练外,也对放松技术和自我暗示技术进行了训练,并最终将这几项技术联合形成行为程序技能。

事实证明,这一干预计划对这名运动员的行为改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他和搭档突破性地获得了一枚奥运会的银牌。

对症下药

对此,姒刚彦和他的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真正有效的心理训练,除了要应对运动员的动机、自信心、与教练关系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关键是要跟每一类运动专项的特点相结合,提升这一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最需要的核心心理素质。

比如射击、跳水、体操、蹦床这类运动,并不直接与对手对抗,事实上,运动员需要做的仅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身能力的发挥上,它们被称之为自我表现类项目。可在现场,对手的发挥、自己的失误、比赛情势的变化,种种外界因素都可能对运动员情绪造成严重干扰。此时,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总想去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

“想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前提就是高挫折容忍度。”姒刚彦说,正念训练最适合提升这种心理素质。把注意的焦点从关注自我内部的情绪体验转向关注当下的行为任务,调动更多的心理能力与资源到当前的行为任务,从而提高运动表现。另一类是技能对抗类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尤其需高度关注场上情况,分析对手。“因此,这类项目的核心心理素质是预判能力。如果没有预判,对对手的回应就会非常被动”。

然而,在他看来,很多运动员在赛场上难以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已有的预判能力来观察和预测对手。这是由于很多运动员在比赛的重大压力之下内心容易变得不平静、急躁,头脑一片空白,只得被动应对。这时候,学会使用各种心理技能,让自己在临场放松、调整就显得非常关键。

还有一类常常是最为残酷的运动项目,一般是指强体能、计时类运动项目,比如游泳、中长跑、皮划艇等。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很容易产生身体的疼痛与疲劳,尤其是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因此,姒刚彦认为,具备同等水平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在周期性体能类项目中主要比拼的是极限负荷下的心理承受力。

对此,心理干预的方法首先是训练运动员的大脑接受更高层次的疲劳预警水平,从而提高运动表现;并从科学上认识到突破自身保护机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培养运动员在运动前就有意识地准备去承受高强度和极限运动状态下的疲劳;同时,需要运用到各项心理技能:目标设置、表象练习、自我谈话、行为程序等;最终使疲劳、疼痛的承受力增强。

《中国科学报》 (2016-08-12 第4版 新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