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2 8:42:40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宽待人才方能出成果

 

■彭科峰

日前,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中提出,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绩效激励力度;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不设比例限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

毫无疑问,《意见》对于广大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此前,笔者曾经走访多个科研院所,对于科研人员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时的种种不便深有体会。例如,因为劳务费比例非常低,很多教授不能给从事科研的博士生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补助,严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科研经费的大头只能用来购买高精尖的科学仪器,“重物轻人”的弊端异常突出。再例如,一些野外科考中的开支都无法提供正规的发票,导致科研项目明明发生了真实的支出却无法报销。

正因如此,在笔者参加的一次海外留学人员归国研讨会上,有教授坦言,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把科研人员当贼看,经常组织重复性的检查和审核,这和他此前在海外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所幸的是,从《意见》发布的内容来看,上述种种弊端基本都得到纠正,束缚在科研人员身上的种种无形枷锁终于得以松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些杰出的人才来引领和带动,科研行业尤其如此。对于科研管理部门来说,真正的本质工作应当是为科学家提供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来源于宽松环境中科学家的长期积累和灵光一现,而不是从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产生的。此次《意见》的发布,相关部门无疑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强调以人为本,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研究有着自身的规律,宽待人才才能出更多的成果。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的当下,在中国社会面临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下,社会各界对于科研人员给予了更高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见》的出台对于广大科研人员是一种福祉,也是一种压力。当前,国家为科研人员提供的经费日益增加,科研环境日益宽松,科研人员也应该多一份冷静和坚守,少一点浮躁和虚荣,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出来,为创新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6-08-0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