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宁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7/26 14:39:08
选择字号:
时评:兴趣造就拔尖人才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这样说,他强调:“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番话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却也让人不禁陷入深思,究竟是什么让曾经为世界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近一百年来在世界重大基础科学领域创新中鲜有建树,也缺少大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人才培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不禁想起,4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学生座谈,当被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然而,我们大学里的现实却是,在拔尖创新人才特质中,学生普遍缺少的是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思维。无论做研究还是学习,学生和家长都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比如在校学生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找工作有用吗。青年学者做课题,也会选择更容易短期出成果的,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往往不受欢迎。

“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爱因斯坦的话,我们耳熟能详。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人才培养,是否真正关注了人才的兴趣与好奇心所在。只有放下功利性的目的,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研究,才会不知疲倦、以苦为乐,才会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才会有创新火花迸发,也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支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