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30 10:38:19
选择字号:
访中科院海洋所所长:从打浒打响近海生态保卫战

孙松(左二)为打捞船出航送行 

■本报记者 廖洋

连续9年,每天夏季,大面积浒苔“围攻” 我国青岛市等黄渤海沿岸地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景观与环境。“经多年研究发现,黄海绿潮即浒苔,早期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将绿潮打捞区前置,有可能控制黄海绿潮的规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

连续9年暴发绿潮

2007年6月,在我国南黄海局部海域首次观察到大型绿藻形成的绿潮现象,但绿潮规模不大,影响区域较小,沿海地区共处理绿藻约6,000吨。2008年,黄海海域再次暴发大面积绿潮,大量漂浮绿藻聚集在青岛沿岸一线,为消除绿潮威胁,青岛市政府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绿潮的打捞和清除,清理绿藻上百万吨。此后,每年夏季绿潮都会在黄海出现,至今已连续9年。

孙松向记者介绍,绿藻暴发之后,我国政府立即组织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2008年,针对大规律绿潮灾害问题,科技部立即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急项目“浒苔大规模暴发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绿潮成因、监控、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2010年,科技部立项资助“973”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研究我国近海几类典型有害藻华现象的演变机制和危害效应,绿潮成因与早期发展过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科技厅和青岛市科技局也组织团队,围绕绿潮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研究,绿潮来源、成因、危害、监控及处置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苏北浅滩成第一道防线

证据表明,黄海绿潮早期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一认识锁定了黄海大规模绿潮的主要来源,明确了苏北浅滩是绿潮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孙松表示,大量的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结果都表明,苏北浅滩区的漂浮绿藻具有相对稳定的漂移通道,这表明在苏北浅滩区的集中打捞应当是可行的。

此外,研究表明,绿潮后期绿藻生物量快速增加。据悉,黄海海域浒苔的现场生长率可达到每天10%~37%,按照这一生长速率,30~40天后绿藻生物量可达数百至上千倍。因此,选择适合区域进行早期漂浮绿藻的打捞,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显著减少后期青岛近海绿藻打捞投入的费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对黄海区漂浮绿藻的监测手段快速发展,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观测,能够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绿藻分布数据;绿藻的现场打捞和处理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绿潮应对提供了充分保障。

提早打捞 防控靠前

目前,黄海绿潮应对行动已经得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和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支持,专家组在充分分析历年观测资料和研究基础上,形成了黄海绿潮的应对行动计划,提出“提早打捞,防控靠前”的技术方案。

孙松介绍,2016年度将重点针对黄海绿潮的防控,实施苏北浅滩区漂浮绿藻的前置打捞行动,并结合启动相关研究和调查工作。计划开展的工作一是确认苏北浅滩海区绿藻优先控制区,开展现场调查;二是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分析,明确漂浮绿藻分布区;三是针对苏北浅滩海区和绿藻主要漂移通道区,设置拦截断面,实施漂浮绿藻的打捞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降低进入黄海海域的漂浮绿藻生物量;四是依据现场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评估前置打捞行动对黄海区绿潮规模的控制作用等。

“2016年4月中旬开始,我们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每天监测的遥感图像和无人机大范围观测分析南黄海绿潮情况,及时掌握了苏北浅滩区漂浮绿藻及其分布状况。渔船配合“科学三号”考察船正在南黄海海域实施现场调查,获得了绿潮分布状况的一手资料,初步验证了遥感分析结果。”孙松明确指出,根据监测结果,今年5月初浒苔在苏北浅滩已经生成,目前也已确定了最适合进行打捞的区域前往作业。

目前,黄海绿潮应对行动已经启动了南黄海浒苔调查、研究和打捞防控工作。包括中科院、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在内,驻青岛海洋科研单位已开始联合行动,初步形成了黄海绿潮的应对行动计划。日前,排水量3000余吨的“海状元号”打捞船从青岛出发,前往江苏海域打捞处置浒苔。

保障近海生态系统健康

孙松指出,绿藻营养成分极其丰富,项目组还将对绿藻进行高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目前,项目组通过构建跨省联动作业模式,将绿藻浒苔源头预防、浒苔漂移通道有效拦截及近海浒苔自动化快速收集与处置相结合,建立绿藻高效防控体系。对打捞的浒苔通过高生物量快速烘干处置进行资源化开发与利用,通过生物代谢和生物转化技术,开展绿色、安全、高效的海洋生物技术集成加工体系研究,开展功能性植物营养和动物保健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产业链条,实现绿藻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与应用。

海洋经济成为“新常态”下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健康、可持续的近海生态系统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国近海是全球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的海域,超过80%的近岸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绿潮、水母、赤潮等生态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沿海国家重大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人类健康。

孙松介绍,针对我国近海日趋严峻的生态灾害问题,“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项目对此开展专门研究,打造海洋生态灾害与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平台,为保障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和沿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今年的首要目标是浒苔灾害的源头和早期防控。

孙松强调说:“打‘浒’行动只是近海生态保卫战的其中一项,项目组还将为防控水母、赤潮等生态灾害做出更多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6-05-30 第5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