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5/4 9:23:25
选择字号:
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范立础院士逝世讣告

“惊悉范院士今晨辞世,同济百年土木有您浓墨重彩一笔。吾等后生将沿着您指引继续前行!”

“身正为范,德深立础。深切哀悼和蔼可亲的范老师,您在我们学子心中永在!”

“不思量,自难忘!感谢十年前范老的教导,您的音容笑貌如在耳畔,学生永远怀念您!”

“感谢范院士对中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桥梁工程人才培养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愿中国桥梁发展一路向前!”

……

5月3日一早,同济人的朋友圈中就弥漫着一股股哀伤、肃穆的气息,同济大学师生听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范立础教授凌晨逝世的消息后,都怀着崇敬与感伤,纷纷向这位受人景仰的一代桥梁大家表达深切的哀悼与缅怀之情。

范立础(左二)、项海帆(左三)与老师李国豪(左四)探讨桥梁问题

一甲子,坚守教苑育栋梁

气质儒雅,风度翩翩。在同济桥梁与结构工程的教苑躬耕一个甲子,他以一个师者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感召千万青年学子,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才俊。

这是他的学生们写下的听课感言,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大学教授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挚爱与投入:

——“范老师的学生都知道,每次上课前范老师从衣着到讲课资料都会精心准备,按范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是对学生的尊重。范老师是著名的桥梁专家,每次上课都如此用心,这让我们真实体会到该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学问。”

——“听范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我们体会到桥梁世界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后者正是能让我受益一生的东西。”

……

他的讲座总是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追捧。同学们清楚地记得,每次他有讲座,报告厅总是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前来旁听的听众。他主编的《桥梁工程》(上册)迄今已重印14次,是公认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经典教材;他主讲的《桥梁工程》获评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他荣膺上海市“教育功臣”。

他独创了“三分之一”教学法:用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了解班上同学;用第二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逐步调整必要的教学内容;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安排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他的备课笔记里,永远只有讲授提纲、教学重点以及关键的概念。

他还习惯于在每堂课后记下同学们的“奇思怪问”。他说,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宝贵财富”,能让他了解同学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

他还特别注重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亲自抓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他将青年教师有计划地分批派往国外知名大学进修,让他们回国后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数十载春华秋实 ,范立础培养的众多学生,如今已成为活跃在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前沿阵地的领军人物和技术中坚,如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上海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等。研究生刘忠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土木工程学科唯一一篇)。

2013年,范立础教授荣获“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小构件,发挥抗震大作用

汶川地震中,四川雅泸路高速公路上30余座桥梁何以能抵御强震、完好无损?原来,秘密就隐藏于一种成本只有几千元的弹塑性抗震挡块中。挡块设置于桥墩和桥台上,犹如挡板卡在每节桥梁端两侧,强震来袭时,可以通过变形,合理分配桥梁高低墩间的横向地震力,有效防止落梁,而其总成本还不及整个大桥造价的1% 。

这种既经济又神奇无比的高墩和非规则桥梁抗震设计技术,就出自范立础研究团队之手。

2010年1月,由范立础院士领衔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当年上海市唯一的一项一等奖。

这一荣誉,源自数十年深厚的学术积淀。唐山大地震后,他的老师、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国豪院士给他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桥梁抗震技术”。没想到,这个领域一上手研究就持续三、四十年,直至今日。

他主编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50余座国家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其中包括上海南浦大桥、上海杨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二桥、三桥、上海卢浦大桥、润扬长江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两座大桥在黄浦江上崛起,当时,范立础等人就提出了抗震设计,在大桥的边墩安装了防震拉索。此后,范立础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新方法。

三十多年来,范立础院士一直带领研究团队,执著坚持桥梁抗震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首创性地提出了基于桥梁寿命周期和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如今,这一抗震设计新方法已经被国家行业标准采用,并应用于多座国家重点工程的抗震设计中,突破了如何既经济又合理地保障大桥抗震安全的关键技术难题。

同样成本低、抗震作用强大的还有团队开发研制出的“大吨位双曲面全钢减隔震支座”,其最大竖向承载能力达8000吨,填补了我国大吨位减隔震支座空白,突破了我国大型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瓶颈。2008年6月通车的苏通长江大桥跨径1088米,是世界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其5000米长的引桥共105个桥墩,应用此种减隔震支座400多套,直接节约工程造价约3.9亿元。

我国在建的400米以上大跨度桥梁中,有七成都受益于范立础团队的桥梁抗震设计技术。他的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拱桥——上海卢浦大桥、国内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斜拉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等30余座国家重大桥梁工程中,解决了我国重大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范立础院士作报告

战略家,深谋远虑布局未来

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有一个实验平台享誉国际土木界,那就是由4座振动台组成的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它的总实验能力达200吨,是世界上已建成的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

而这一国际先进的实验系统能在同济校园诞生,得益于范立础院士的战略眼光和带头持续推动。

大地震来袭,如何为桥梁、建筑、城市管线、地铁及隧道等结构保驾护航,让它们免受侵袭?放眼世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创新研究越来越依靠振动台实验技术,国外的振动台实验技术开始迅速发展。

再看国内,我国虽然先后建成了几个振动台实验室,但都仅是单个或两个振动台系统,无法真实模拟桥梁工程、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等线状土木工程在实际地震下的地震反应。国内现有的振动台实验平台,严重阻碍了我国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创新发展步伐。

看在眼里,忧在心头。为此,范立础提出了“建立科学、适用的多功能振动台组”的设想。在收集国内外相关振动台的资料,对国内外相关振动台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他正式提出“建设由四个振动台和二个平行线性槽道组成的‘四线’振动台组”的申请与规划。

如今,这一“四线”多功能振动台系统已在同济大学顺利建成、运营,成功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桥梁——泰州长江大桥模型振动台试验,跻身世界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行列。

在业内专家看来,该实验系统为桥梁工程、房屋和空间结构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提供一个世界领先的振动和地震模拟实验平台,为广泛领域内的振动和抗震试验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将大大促进我国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超越发展。“这不得不令人感佩范院士眼光的前瞻与独到,他对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

“四线”多功能振动台系统还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国际同行瞩目。2012年,受邀加入美国国家地震工程模拟网系统NEES计划,成为该计划在中国的唯一一个节点。同济土木人有了更大自信:这将极大提升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斯人已去,其精神长存!范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2009年,范立础院士为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奠基

(原标题:同济师生缅怀范立础院士 曾主持完成我国数十座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