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4 8:59:01
选择字号: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在京发布
创业专家提醒青年创业者弄清楚创业到底需要什么

 

■本报记者 陈彬

1月28日,在位于北京清华科技园的一间普通会议室里,由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发布会正在进行着。

这是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会议流程也很简单,但在此讨论的问题关乎的却是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创业。而在此次发布会上公布的一些关于创业的中外数据对比,则更令人深思。

活跃的创业指数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陈鸿波毕业于1984年。在那个年代,几乎不存在“创业”一说。“我们只是坐在那里等着国家分配”。而他第一次在国外从别人的创业故事中得知,自己原来也可以“做生意”时,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又过了几年,2001年他来到清华科技园工作,并参加了某孵化器公司的开业典礼。此时的他才知道,在中国原来也可以创业了。

从2001年至今,不过十几年时间,但“创业”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在发布会上,科技部火炬中心政策调研与统计处处长程凌华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经超过2300家,国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也已经超过2500家,加之11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链条,在孵企业已经超过10万家。

这一点在此次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该报告根据2014年数据调查所得出结论,中国创业活动指数(15.53)高于美国(13.81)、英国(10.66)、德国(5.27)、日本(3.83)等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机会型创业(即为追求某个商业机会而从事的创业活动)比重也在增加。“这表明我国创业者的创业贡献预期会增加。因为机会型创业相对于生存型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新市场机会、创新机会和企业增长机会。”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负责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高建说。

当然,此次发布的报告也显现出了目前国内创业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虽然我国的创业活动指数高于发达国家,但创业中“产品采用新技术”(25.63,第50名)和开发“新市场”(24.6,第69名)的指数远低于这些国家。表明我国的创业者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方面亟待加强。

欠缺的创业教育

在程凌华公布上述数字的同时,特意提到了一点,那就是根据近几年统计数据,目前应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创业者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在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程源特意针对此次报告中的青年创业者部分,作了专门的数据介绍和分析,其中的一些数据十分耐人寻味。

报告中的青年创业者是指年龄在18~34岁的创业者。中国青年创业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8%,在全球创业观察的73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属于活跃的国家。而对比国际数据,中国青年创业者中,接受过本科教育创业者比例相对较低——全球18~24岁的创业者中有53%的创业者获得本科学历,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24%;25~34岁的青年中,全球有46%的创业者拥有本科学历,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为34%。

与此相关的还有另外一组数据。在所有青年创业者中,中国青年在校期间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比例是最低的。这一数字甚至仅是排名倒数第二的东亚和南亚地区数字的一半。与此相对应的是,从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青年创业者比例,中国位居第一。

换言之,至少在现阶段,我们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较之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一个客观原因是中国的创业教育相对而言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创业教育已成为了有关部门重点推进的一项任务,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依然有不少缺陷。比如在去年5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高建就曾直言,中国创造环境中创业教育环境是最弱的:“目前的创业教育容易停留在产品开发、团队建设、融资等技术层面,但通过观察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发现,创业通常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应该从基础层面进行教育支撑。”

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也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结合专业不紧、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多样的标准尺度

在此次发布会上,来自业界的多位企业家和投资人也针对目前国内的创业现状,给青年创业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比如在发言中,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生就表示,青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你要在哪个行业上创业。”他说,行业的性质很重要,是重研发还是重运营?是对产业基础的依赖性强,还是对技术的依赖性强,这必须弄明白;其次要考虑用户,贴近用户,并要看清你的创业究竟适应中国社会的哪些方面。“刚开始时,你最好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这样找团队、找投资都比较容易。等公司成规模了再谋求转型。”此外,还要选择一个好的创业载体。

“所有问题的节点其实是因地制宜——你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资源,又希望别人给你提供什么资源。”张金生表示,相对而言,如果创业者对公司运营的各方面已经非常自信,可以参与政府主办的孵化器,从而获得相对便宜的场所和政府支持;但如果创业者需要各方面的增值服务,最好选择企业孵化器;再者,如果创业者需要在某个阶段提升媒体曝光率,以及获得在整个系统管理每个环节上的提升,可以考虑参加集中阶段的孵化。“提升创业服务的机构很多,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在孵化器的问题上,陈鸿波认为,我们不能用一套标准去要求所有孵化器。“孵化器和科技园的核心要素是创造比周边环境更好的创业条件,但我们无法想象北京的孵化器与西部某城市的孵化器统一标准。对孵化器的要求要与当地的经济和创业环境相关联,创造一种多样化的标准尺度。” 陈鸿波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2-04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