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2 7:34:27
选择字号:
解读一号文件:理念有创新 落实须给力

 

近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专家看来,文件的一大亮点在于:过去强调物,重视农业增产;今年强调人,强调新理念。

■本报记者 王卉

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一号文件,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过去强调物,重视农业增产;今年强调人,强调新理念。这是文件的一大亮点。”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将“三农”问题作为有机整体

朱启臻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贯穿了综合性的新理念,这是一大进步。无论是农业、农民,还是农村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于把这个本来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为地割裂开来,使“三农”问题长期找不到有效突破口。

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既要解决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农民问题;不仅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人与物相统一。同时,文件既谈城镇化建设,又谈新农村建设;既重视农民如何离开土地变成市民,又重视农民返乡创业,把减少农民和激发乡村活力放在统一框架下考虑。

“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更接近解决‘三农’问题最本质性的东西。”朱启臻说。

他认为,另一个亮点在于强调了绿色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这是农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制度、政策不够完善,片面重视高投入、高产出,强调眼前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一号文件同时强调了修复生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鼓励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等举措。朱启臻认为,这些都更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看来,鼓励乡村旅游也是一个亮点:“农家乐是继农村承包责任制之后,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新型业态,有很大发展潜力,值得关注。”

突出产业融合发展

“文件最后提出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是当前解决我国 ‘三农’难题的核心。”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李毓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也很看中产业融合,认为“这走出了把农业单纯看作农业生产的视角”。

李毓堂认为,我国农业技术、管理和物资装备水平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决“三农”难题完全具备条件。当前的问题在于涉及面太大,而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收入的1/3左右,很难有能力改善现代技术管理装备。而政府又不能包办,导致再好的现代化技术、信息化管理都无法推广开来,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不上去。

如果农村没有新的产业,农民只有往城市里跑,甚至很多出身农村的大学生也都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所以,关键是三产要融合发展,建立新的大农业产业,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在李毓堂看来,三产融合,让农民得到第二、第三产业的附加值,便有了改善技术、管理和装备的资本。

“三产融合发展还值得深入探讨。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二、三产业的主体仍然是非农村的工商企业,其利润就很难返还给农民。”李毓堂表示。

重视微观组织创新

朱启臻表示,文件中提到的政策很好,关键在于怎么把它们落实下去。

所有政策都需要依托有效的组织形式。比如,推行休耕、修复生态、循环农业、高标准农田整理等举措,如果没有有效的基层组织作为载体承担,就很难实施,或者实施了,也很难巩固。朱启臻认为,文件在微观组织创新上提得不够,微观农业组织混乱正阻碍着正确政策的执行。

因此,在执行文件时需要注重符合新理念的微观组织的创新。只有尊重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的组织创新,才能有效承接相关措施,承接政府的投资项目。

在张孝德看来,当前的农业解读更多地集中在经济视角,而中国的农村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中国乡村的功能也不能仅以GDP衡量,乡村承载着占我国50%人口的农民生计问题。

同时,当前风行的一种思维认为,乡村人口越少越好,代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在张孝德看来,这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农村和城市更像是树根和树冠的关系,所有的繁荣都表现在树冠上,给大树输送营养的则是看不见的树根。

《中国科学报》 (2016-02-0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