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2/22 9:57:30
选择字号:
大学里的“南京大屠杀”记忆

 

进入12月后,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似乎都在等着圣诞、元旦等喜庆节日。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日子不应该被忘记,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一段悲痛历史,并且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大家心里,那就是“南京大屠杀”。

今年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一天前后,社会各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缅怀在那场浩劫中遇难的30多万同胞。

那么,对于“南京大屠杀”,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又有着怎样的记忆?

思考:大学生应该了解那段历史

日前,一篇题为《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相继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平台等网络媒介转载,阅读量达10万余次,点赞近2万次。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本是一位网友去年在“知乎”上提出的问题。截至12月20日,共有1601个回答,网友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爱国思想。刷爆了朋友圈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一个回答。

文章以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实文学的经历为例,引用鲁迅的话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青年人的社会担当,引来广泛点赞和网友热议。

据了解,该文章的作者是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14级学生周昱羽,一个出生于1996年的女孩。当《中国科学报》记者问及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时,这个平时热爱阅读社科类书籍的女孩表示并没有想太多,只是看到这样的提问,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了解历史,这样才能正视现实,才能认清楚我们在当下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中,我们更加应该尊敬手写纪实、秉笔直书的人们。”她说。

要说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周昱羽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屠杀,迄今为止,只过去了短短的79年”,而这一回答也被普遍认为是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的正确方式。

行动:手绘地图寻访丛葬地踪迹

在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飞行学院的8名大学生用他们独特的方式纪念死难者——手绘“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丛葬地分布图”和“遇难者丛葬处纪念碑示意图”。

该校机场运行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吕学让是8名大学生之一,去年夏天,他与几位同学组建“寻迹”团队,利用暑假里的20多天时间,奔波数百公里,走访23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被埋葬的地方,询问当地居民,收集丛葬地的地理信息和纪念碑的历史资料,并通过绘图的方式,记录那段历史。

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有些丛葬地的地理信息并不明确,甚至很多当地居民都说不清在哪里。“比如花神庙地区的丛葬地纪念碑,是在某个小巷深处的一棵大树下,我们根据网上查来的大致方位,问了很多居民和出租车司机才找到。”吕学让说,“大家不知道纪念碑在哪里,又怎么可能去那里缅怀死难者呢?”

他们还发现,虽然大部分丛葬地位于主要街道,纪念碑保存比较完好,而且经常有人去献花,但也有一些较为偏僻的丛葬地纪念碑破损严重,上面有很多乱刻乱画的痕迹,落满了积土,字迹也已模糊,甚至还有纪念碑丢失的现象。比如江宁区西岗头纪念碑、汤山湖村遇难同胞纪念碑都破损比较严重,并且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下关区的发电厂纪念碑已经找不到了。

不过,在没有专业绘画成员的情况下,他们利用十多天的时间,最终还是绘出了21处丛葬地的位置和各处纪念碑的形状,并精确到一般地图上没有的小巷子。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人们更加清楚这些地方,并唤起大家对纪念碑的保护。”吕学让说,“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段历史,明白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更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一种激励。”

公祭:学校已将此活动列为传统

在河海大学,每年12月13日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活动,早已成为学校30多年来的一项传统。

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以千计的同胞在清凉山附近的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而现在的清凉山公园就位于河海大学鼓楼校区南侧。1985年,河海大学师生在校园内设计建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

该纪念碑高3米,基座采用三层红色台阶,象征30万人血洒江山;碑身三面为人字造型,象征30万中华儿女屹立大地,分别用中、英、日文刻碑名;碑顶为三足鼎,正面镶“居安思危”,背面刻碑文,以托哀思。

今年12月13日,南京城飘起了小雨,打在人们身上,凉凉的。河海大学的500名师生顶着小雨,站在瑟瑟寒风中,唱国歌、默哀、献花、朗诵诗歌《和平宣言》与《守灵人》,表达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深切悼念和浓浓的爱国情怀。当日晚间时分,当夜幕降临时,河海大学的百余名师生还聚集在纪念碑前,手托蜡烛,为遇难同胞举行烛光祭活动。

参加完公祭活动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肖紫薇告诉记者:“站在这里,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能记住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住苦难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化悲愤为动力,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着和平的心态更好地走下去。”

此外,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单位主办的“国家公祭·记忆之盒”活动也于当日走进河海大学,用VR(虚拟现实)技术带学生走进100多位幸存者的故事,全景观赏南京的17处遇难者丛葬地。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使命感更强了,爱国热情也更强了,今后一定要积极投入国防建设。”今年读大三的国防生孙睿参观完“记忆之盒”活动,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对于79年前的那场浩劫,虽然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大学生用来纪念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家全都将其铭记于心。

有诗言“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我们相信,无论时间过多久,“南京大屠杀”这几个字都将会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深的记忆,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